
“十三五”期間,秦安縣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健全旅游基礎設施,延伸文化旅游產業鏈,構建全域旅游體系,推動文化和旅游工作各領域、多方位、全鏈條深度融合,以改革創新激發活力,文化旅游從業人口和產值逐年提升,全縣旅游產業呈現出較快的發展勢頭。

秦安縣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旅游資源豐富。境內有大地灣遺址、興國寺、文廟三處全國重點保護單位,還有街亭古戰場、女媧祠、明清一條街等文化遺存近百處。“十三五”期間,秦安縣充分發揮文化旅游資源優勢,積極實施“旅游拉動”戰略,著力開發利用女媧文化、大地灣文化、三國文化和民俗文化,培育發展旅游新型產業,通過加強景點景區建設、交通道路建設、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接待設施建設,連年舉辦桃花會、女媧文化節、果品博覽會等大型節會,擴大對外宣傳,打造旅游品牌,構架起了特色鮮明的尋根祭祖游、三國古戰場游和農業生態游,形成了行、游、住、食、購、娛相配套的旅游綜合產業體系。

“通過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推介鄉村旅游品牌、提升旅游服務水平、培養各類旅游人才、扶持開發特色旅游商品等舉措,使全縣的旅游產業得到了較大發展,旅游從業人數和產值有了明顯增加,并推動了旅游與文化、農業等產業的融合。”秦安縣文旅局旅游股干部安俊偉介紹道。

自2014年以來,每年開展為期15天的“走進桃鄉秦安·感受美麗田園”主題旅游活動,精心組織踏青賞花、聚焦拍花、賦詩吟花、潑墨畫花、歌舞贊花等系列文藝演出活動,組團參加了第十二屆深圳文博會、第二十七屆中國天水伏羲文化旅游節天水旅游推介會,充分展現了秦安縣深厚的歷史文化和特色旅游產品,吸引了國內眾多游客來秦安旅游,有效提升了秦安旅游的對外影響力和知名度。截至目前,全縣統計在冊的文化企業共計107家,包含內容創作生產、創意設計服務、文化傳播渠道、文化娛樂休閑服務等產業門類,從業人數達1925人,資產總額達1.58億元,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有效帶動了農村經濟快速增長和農民收入大幅提高。

“十三五”期間,全縣文化設施提檔升級,建設市文化藝術中心,目前主體工程已完工;現有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7個、農家書屋433個,文化信息基層服務點覆蓋到村和社區,全部實現向公眾免費開放。全縣應急廣播系統建設項目總投資593萬元,涉及全縣17鎮428個行政村和8個社區,實現了全覆蓋。建成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428個,形成了覆蓋城鄉、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

“十三五期間,秦安縣文化館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以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宗旨,積極組織開展各類群眾文化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城鄉人民群眾文化生活,努力推動了全縣群眾文化繁榮發展,組織開展了紅色文藝輕騎兵下基層慰問演出,流動攝影展進校園、非遺進校園,各種節慶書畫展覽、秦腔自樂班惠民演出、重大節慶活動的文藝演出、舉行了各種工藝性培訓活動、舉辦大型群眾公益文化講堂、出版了《大地灣》雜志等。”秦安縣文化館副館長賈彥榮說。

堅持“全民參與、百姓共享”,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動,年均累計舉辦書畫展覽100余場,開展送書畫下鄉20余場;協調、組織開展“文化進萬家暨紅色文藝輕騎兵”文化下基層惠民演出100余場;開展群眾性廣場文化活動200余場,受眾人數達30萬人次,極大地豐富了廣大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西川鎮小寨村村民王國正告訴記者:“演員們用我們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將文化精神食糧送到家門口,把黨的文化惠民政策送到田間地頭,我們聽得暖心、開心、舒心。”

同時,全縣非物質文化彰顯新活力,蠟花舞、麥稈畫、殼子棍、彩陶、草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蓬勃發展。秦安小曲新創曲目《惠風勁吹夏家灣》《報春暉》《夢圓中華》《改革開放再揚帆》先后榮獲多項獎項。

秦安縣文化館副館長賈彥榮告訴記者:“近年來,秦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統籌兼顧、分步實施’的工作原則,積極開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工作,先后申報秦安民俗文化列入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保護名錄,組織秦安小曲、秦安蠟花舞等非遺節目參加國家、省、市舉辦的各種展演活動,擴大了秦安縣地域特色文化的影響力,提升了秦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國的知名度。”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放眼“十四五”,全縣文化和旅游系統將以打造品牌文化旅游目的地為目標,持續推進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推動文物保護利用,推進非遺傳承保護,基本形成文化和旅游產業全方位、深層次的融合發展格局,建成一批特色文化旅游項目,培育一批在省內外具有較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文化旅游企業,形成一批知名文化旅游品牌,讓文化更有活力、旅游更有魅力。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