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種植結構 壯大支柱產業
清水五項措施推動新農村建設
【本報訊】新年伊始,清水縣委、縣政府經過廣泛深入的調研論證,確定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五項措施。
——重視產業建設,提升農業效益。切實抓好糧食生產,積極推廣旱作高效農業技術,保持糧食生產穩定增長;壯大農業支柱產業,把畜牧業放在助農增收的突出位置,畜禽飼養量達到158萬頭(匹、只),配套種植飼草5萬畝;擴大發展經作業,發展蔬菜3.5萬畝,種植優質馬鈴薯10萬畝、中藥材3萬畝、葵花3萬畝;實施林果產業“22311”工程;抓好十大基地建設,在全面抓好馬鈴薯種植、無公害蔬菜、大麻與中藥材種植等十大基地和50個示范村、100個專業示范點建設的同時,突出抓好縣城北山萬畝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完成造林1.224萬畝;發展特色產業,在秦亭等鄉鎮發展大麻2萬畝,永清等鄉鎮麥后復種菜瓜1000畝,紅堡等鄉鎮麥后復種大白菜1000畝,金集等鄉鎮種植西班牙辣椒5000畝、法國青刀豆1000畝,充分發揮好特色產業的示范、推廣效應,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優勢農業品牌。
——建設新型村鎮,改善生產條件。堅持“民辦縣補建新村、辦點示范促發展”的思路,完成20個縣級示范村、10個縣級推進村和6個促進村的規劃編制,啟動黃門鄉王店村、永清鎮蘇屲村等5個省、市級示范村和20個縣級示范村的建設工作,完成郭川等鄉鎮2000戶農村沼氣建設,實施遠門供水工程,新修梯田1.3萬畝,治理水土流失50平方公里。
——發展勞務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加強勞務網絡建設,力爭年內完成引導、技能型培訓4000人,以東南沿海為重點,開辟新的勞務基地,使勞務基地達到90個以上。認真做好宣傳、培訓、輸轉、維權四位一體的工作,全年勞務輸轉達到6萬人次以上,勞務收入達到1.6億元以上。
——扶持合作組織,發展龍頭企業。按照“民辦、民營、民受益”的原則,扶持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新發展紅堡蔬菜協會、秦亭大麻農業合作社等專業合作經濟組織8個。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推行“龍頭企業+協會+農戶”的經營模式,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抓好扶貧開發,注重扶貧成效。堅持開發式扶貧,創新扶貧機制,切實抓好整村推進、勞動力培訓轉移、產業扶貧、世行項目和社會幫扶五項重點工作;實施好永清鎮蘇屲村、白沙鄉馬溝村等10個整村推進項目和紅堡鎮李店村等3村295戶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建設。 (劉海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