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抓機遇 真抓實干
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新突破
□中共清水縣委書記 雷鳴 □清水縣人民政府縣長 劉天波
【回眸篇】
2007年,清水縣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帶領全縣人民,充分發揚“寧在苦中干,不在苦中熬”的清水精神,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經濟社會提速發展,取得了追趕戰略和跨越式發展的階段性成效。
——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實現生產總值11.98億元,較上年增長13.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895億元,增長45.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7億元,增長17.61%。大口徑財政收入4008萬元,增長32.2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51元,增長13.1%;農民人均純收入1692元,增長9.66%。新增就業150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76%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71‰。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財政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四項指標增長幅度躍居全市第一。

(配圖:天水在線)
——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全面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切實加大農業投入,以基地建設和結構調整為突破口,農業產業化步伐不斷加快,新農村示范村建設成效明顯,農村經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全力實施“雙五百”工程(籌措財政資金500萬元,下派農業技術干部500名),整合項目、信貸等各類支農資金1.97億元,有力支持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和新農村建設。糧食保持穩產,總產量達到1.19億公斤。狠抓林果業擴面增效,新建干鮮果基地4.94萬畝,干鮮果總產量達到6085萬公斤,完成各類造林8.48萬畝,退耕還林補植補造7.32萬畝。強勢拉動畜牧業發展,秦源牧業良種雞繁育基地和康健牛業建成投產,種草5萬畝,建成規模養殖村7個、標準化養殖小區8個,發展規模養殖戶500戶,畜禽飼養量達到179.75萬頭(匹、只)。大力扶持以馬鈴薯、蔬菜為主的經作業,種植優質馬鈴薯13.6萬畝、中藥材2.08萬畝,新建普通蔬菜塑料大棚3472座。培育發展特色產業,種植蘆筍1200畝、甜玉米1000畝、法國青刀豆300畝。清水“半夏”、“薄皮核桃”、“馬鈴薯”、“放養雞”和“粉殼雞蛋”通過了農業部無公害產地、產品認證。農業基礎條件日益改善,完成農村“一池三改”沼氣建設2000戶,機修梯田1.48萬畝。新農村建設積極推進,省、市、縣投入新農村建設資金6810.3萬元,搬建新村4處765戶,硬化村莊道路3.82萬平方米、水渠9775米,編制了34個村的新農村建設規劃,突出抓了以“三清五改”為重點的村容村貌整治,清理違法建筑1.29萬平方米,建立垃圾處理點38個。整合組建了縣農民培訓基地,培訓各類人員2.15萬人(次)。搭建現代農業發展示范平臺,開工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成2800平方米五連體連棟溫室1座,建普通塑料大棚200座。扶貧開發取得實效,投入扶貧資金1356萬元,實施了賈川上灣、秦亭百家等11個整村推進項目,穩定解決了780名絕對貧困人口和7720名低收入人口的溫飽問題。投資440萬元,在紅堡、永清川區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有效改善了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多渠道輸轉勞務人員6.56萬人(次),勞務收入達到1.8億元。
——工業和非公有制經濟效益回升。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1.25億元,實現增加值3741萬元,分別增長37.74%和37.7%。建設上邽、小泉、東關、新城四個工業園區,全方位宣傳和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吸引52戶企業入駐園區。申報了上邽、小泉兩個省級鄉鎮企業示范區,研發了“羲皇故里”系列中高檔白酒。鑫燁化工、義興實業等一批骨干企業得到長足發展。非公經濟發展勢頭強勁,新發展私營企業18戶、個體工商戶2800戶,非公有制企業完成總產值1.84億元,增長156%。

(清水縣城鳥瞰圖 攝影:清水縣第三中學 楊景泰)
——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多方籌資建設的清社公路完成路基工程實現暢通,解決了清水“南出口”的交通瓶頸問題。清秦公路清水段鋪油完成主體工程,清隴通鄉油路完成9公里路基工程,實施了14條64.9公里通達工程和2條16.2公里通暢工程,新修通村公路18條196公里。東干河道路及橋涵、牛頭河大橋、紅崖觀大橋、軒轅大道城區段、草川路城區段和西華路拓寬改造等六大重點工程全面竣工。中山華庭、濱河銘苑、西苑小區等一批房地產項目順利實施,完成城區拆遷153戶1.6萬平方米。實施了城郊北山萬畝林業生態工程,城區人均新增綠地2.56平方米。編制了白沙、王河等9鄉鎮小城鎮建設規劃,秦亭、白駝、草川、隴東、王河等小城鎮建設扎實推進。
——項目和招商引資成績喜人。緊緊圍繞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重點,編制項目文本136項,申報爭取各類項目128項,落實無償資金1.67億元,增長21.89%。實施各類新、續建項目112項,累計完成投資6.84億元。全面落實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積極搭建招商平臺,簽約招商引資項目66項、涉及投資7.16億元,實施43項,續建16項,到位資金2.8億元,康健牛業、金水嘉苑、西江新城住宅小區等一批項目落戶我縣,為經濟快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積極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力度,舉辦各類科技培訓307期4.5萬人(次),順利通過國家科技進步縣驗收。深化教育人事“三項”制度改革,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實施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工作,鄉鎮衛生院人事制度改革順利推進,婦幼保健、疾病預防、計劃免疫等公共衛生進一步加強,順利通過市級衛生縣城考核驗收。進一步打造軒轅文化品牌,不斷提高清水知名度,挖掘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12項,華山派道教音樂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清水溫泉旅游開發小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順利通過了省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縣驗收。投資230萬元建成了太坪農村廣播電視覆蓋工程,實施城區光纖改造項目,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達到89%。
——財政收支大幅度增長。大力培植財源,加強稅收征管,狠抓增收節支。大口徑財政收入4008萬元,較上年凈增978萬元,增長32.28%,再創歷史新高。財政總支出4.18億元,占預算的113.19%,增長40.65%。
——民生問題得到保障和改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兩個“確保”全面落實,發放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407萬元、失業人員失業金28.8萬元,落實社保補貼168萬元。發放廉租住房補貼18.08萬元。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實現再就業1330人。扎實推進職工養老、失業、醫療和工傷保險,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落實,農村特困救助和大病醫療救助工作有序開展。實施農村低保工作,為5487戶2.2萬人發放低保金379.5萬元。積極開展救災救濟工作,發放救災資金208萬元,救助受災困難群眾1.86萬戶8.8萬人。全面推進“平安清水”建設,建立健全利益協調機制、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和勞動力權益保障機制,加強信訪和司法工作,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社會治安環境明顯改善,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

【展望篇】
今后幾年,清水縣將按照“產業化富民、工業化強縣”的總體要求,圍繞既定的奮斗目標,按照“念畜禽經、打果品牌、走產業路、建工業園、富全縣民”的思路,堅持不懈地實施農業產業化“6551”工程和“2510”新工業經濟增長點培育工程,科學調整農業內部結構和一、二產業結構。

一是以農民增收為目標,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按照“中部率先、南部開發、西部崛起、北部提升、東部培育”的區域發展布局,堅定不移地建設產業板塊,發展鄉域經濟,全面實現農村經濟量的擴張和質的提升。重點完成“6551”工程,即栽植干鮮果60萬畝(核桃40萬畝,蘋果20萬畝),飼養畜禽500萬頭(匹、只),種植蔬菜5萬畝,種植半夏1萬畝,確保實現“人均2畝園、戶均5個棚、一畝經作或糧田、收入上萬元”的目標。到2012年農業增加值達6.99億元,其中種植業 、林果業、畜牧業所占比重由現在的65:3.7:28.7調整為36:20:32;使農民人均純收入中剔除工資性收入后,家庭經營性農、林、牧收入所占比重由現在的35.9:3:2.9調整為29:13:11.4。
二是以加強工業園區建設為重點,加快新型工業體系培育步伐。緊緊抓住天水市振興裝備制造業,納入關中--天水經濟帶的機遇,按照科學規劃、準確定位、積極引導、市場運作、適度集中、形成規模的發展思路,依托資源優勢及農副產品深加工,圍繞酒飲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礦產資源開發業、建材業四大主導產業,加強園區管理,培育工業規模,努力提升地方工業競爭力。實施“10強50戶”重點企業擴稅增效工程,提升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積極爭取項目和招商引資,重點完成“2510”工程,即新建投資1億元以上企業2戶,5000萬元以上企業5戶,1000萬元以上企業10戶,到“十一五”末,工業企業總產值達4.88億元,年均遞增25%,其中工業增加值達1.6億元,年均遞增22%。
三是以構建城鄉市場網絡體系為主體,加快商貿流通業發展步伐。立足商貿活縣和旅游富縣戰略的實施,突出市場體系的培育和旅游資源的開發,以搞活商貿流通為主線,完善市場活流通、帶產業的新機制,繁榮城鄉商貿經濟。同時,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力爭到“十一五”末,商貿旅游等第三產業總產值達8.47億元,年均遞增16%。
四是以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為動力,不斷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強化發展抓項目的意識,努力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通過舉辦軒轅文化旅游節暨經貿項目洽談會等多種渠道,確保每年爭取國家投資項目無償資金達2億元以上,招商引資到位資金達3億元以上。

五是以打造最佳人居環境為目標,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突出加快發展的條件和依托,牢牢把握最佳生態、人居、購物環境和商住旅游城市的發展定位,按照經營城市的理念,堅持基礎設施優先發展,加快縣城建設、小城鎮建設和交通道路建設步伐。
六是以改革為主線,以創新為動力,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步伐。進一步弘揚以“寧在苦中干,不在苦中熬”為核心的清水精神,繼續在教育、文化、衛生、計生等事業系統單位推行領導干部聘任制、職工末位待崗制和單位結構工資制三項改革,激發內部活力,推動各項社會事業不斷發展。

七是以主導產業為支撐,積極探索鄉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格局。努力構建獨具特色、充滿活力、有主導產業支撐的鄉域經濟,形成產業片帶,輻射和帶動鄉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抓好鄉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制訂,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布局,大力培育主導產業,走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路子。探索嘗試采用切合鄉鎮實際,體現科學發展的鄉域經濟社會發展指標體系,指導、推動鄉域經濟社會發展,考評鄉鎮工作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