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在線聚焦鄉鎮:
走進清水縣山門鎮

山門鎮位于天水市清水縣城東27公里處,地處隴山西南麓,屬牛頭河上游和長溝河源頭地區,因地處進山入林區而得名。全鎮現轄17個行政村80個村民小組2210戶10754人,面積227平方公里,海拔1112—2114米,年平均氣溫5—7℃,年降水量620毫米,絕對無霜期130天左右,森林覆蓋率為64.5%。2007年人均純收入1508元,人均產糧435公斤。

水土資源豐富、物產富饒。境內盛產木朗頭、香椿、黑木耳等30多種野菜和柴胡、黃芩、活首烏等80多種野生藥材,有鹿、羚羊、山錦雞等50多種珍貴野生動物在這里繁衍生息,有花椒、大麻、核桃等20余種農特產品和銅、鐵、鉛鋅、銀等多種礦產資源,自然資源豐富,區位優勢得天獨厚。

石洞山“古洞懸石”
名勝古跡物華天寶,源遠流長。境內“軒轅谷”相傳是軒轅皇帝的誕生地,更有清水八景之一的石洞山“古洞懸石”,洞深不可測,洞頂所懸巨石動而不移,移而不墜。省級森林公園三黃谷,天然草灘綠色一片,蒼松勁柏,繞山參天,千峰疊翠,萬壑披綠,蔚為壯觀。

2008年上半年,鎮黨委、政府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農業穩鎮、產業富鎮、商貿活鎮、旅游名鎮”的發展方針,以新農村建設統攬工作全局,以農業產業化建設為主線,大力發展支柱產業和特色經濟,全鎮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

——農業產業化勢頭強勁。按照全縣“6431”農業產業化建設的總體要求,鎮政府多方籌資40余萬元,定植早食核桃4200畝,種植優質大麻5000畝;采取公司+農戶的模式,辦6000只散養雞基地1處,占地100畝,依托項目,新建規模養殖小區2個,飼養量達600余頭;實行訂單農業,新建蔬菜大棚50座,種植西班牙辣椒、法國青刀豆等名優蔬菜30余畝,僅此一項,可增加農民收入近10萬元;在淺山區,推廣種植全膜雙壟溝玉米600余畝,蓖麻100畝。
——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投資15萬元,新機修梯田350畝;采取人機結合的方法,整修鄉村道路23條69.7公里,多方籌資30余萬元,打通2條8公里道路硬化的路基工程;在一無項目,二無資金的情況下,鎮政府采取群眾籌、政府擠、工程隊墊的辦法,多方籌資70余萬元,新修防洪河堤1400米,籌資35.8萬元,新建便民橋1座,有力地改善了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增強了發展后勁。

——小城鎮建設成效明顯。在歷年建設的基礎上,共籌資50余萬元,對小城鎮主街道進行了美化、綠化、亮化,硬化人行道6500平方米,新建文化廣場一處7000平方米,硬化健身場500平方米,鋪設彩磚1000平方米,新修排水渠780米,新建雕塑1座,栽植綠化樹810棵,種植草坪2000平方米,安裝高架燈4盞。同時,加大了對“石洞山”、“軒轅谷”等旅游景點的宣傳力度,對黑木耳、花椒等旅游產品注冊了商標,并在有關旅游產品推介會上進行展銷,有力地提高了知名度。

——新農村建設有序進行。從“三清五改”整治村容村貌著手,大力整治“臟、亂、差”現象,提高了文明程度;以巷道硬化為抓手,大力改善群眾居住條件,硬化巷道60條10500平方米,栽植綠化樹100棵,建村中心花園1處1000平方米,種植草坪800平方米,新建雕塑1座;從營造宣傳氛圍入手,在新農村墻面上,精心制作了新農村建設漫畫長廊,寓教于樂,既增強了群眾的文化素質,又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災后重建進展順利。5·12地震共造成313戶984間房屋倒塌,85戶239間房屋嚴重受損。災情發生后,鎮村兩級干部第一時間深入到抗震救災第一線,認真排摸災情,搞好生產自救,安撫民心,止目前,共發放救災資金32萬余元,面粉2.8萬余公斤,衣物2萬余件,積極組織群眾開展災后重建,已新建房屋100余戶300多間,維修50戶142間,排除險情30余處,維護了全鎮災后社會穩定。

(境內盛產木朗頭、香椿、黑木耳等30多種野菜和柴胡、黃芩、活首烏等80多種野生藥材,有鹿、羚羊、山錦雞等50多種珍貴野生動物在這里繁衍生息,有花椒、大麻、核桃等20余種農特產品和銅、鐵、鉛鋅、銀等多種礦產資源,自然資源豐富,區位優勢得天獨厚。)

圖為山門鎮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