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水縣委對外宣傳辦公室 劉海仙 楊兆康)7月22日至23日,省政協調研組一行在市政協副主席楊發元及市政協農業委、市農業局等有關部門負責同志的陪同下深入清水縣對新增50億斤糧食規劃旱作農業區實施情況進行了調研。清水縣領導劉懷珍、李寬余、劉中秋、溫六吉等陪同調研。
調研組一行先后深入水清梁萬畝梯田點、賈川鄉全膜覆蓋雙壟溝播玉米、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黃門鄉下成村全膜覆蓋雙壟溝播玉米、省農科院小麥育種基地、隴東鄉科技增糧工程點、秦源牧業有限責任公司良種雞繁育基地等地進行了實地調研,全面了解了清水縣旱作農業區實施新增糧食生產情況及農業服務體系基本建設項目提升改造情況。

23日上午,在縣政協會議室召開了調研匯報座談會。
近年來,清水縣把梯田建設作為改善生產條件,發展旱作農業的一項根本措施,探索和完善了梯田建設的投入機制,采取人機結合的方法實施梯田建設。至目前,全縣新修梯田52.8萬畝,占耕地面積的55.8%。依托項目建成玉屏梁和金集梁萬畝梯田示范點,建成賈川、豐望2個梯田化鄉,完成梯田面積6000畝;在永清、白沙等13鄉鎮各建設1個梯田化村,完成梯田面積2000畝,為旱作農業的發展和增加群眾經濟收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隴東鄉科技增糧工程點)
全縣從2006年實施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項目,3年來,累計投入財政資金1500萬元,在紅堡、永清兩鄉鎮的11個村,改造中低產田2.3萬畝;完成水利工程水庫1座,修復后總庫容達到30.4萬立方;埋設沿山主引水管道4.08公里,建成200立方米水庫引水過濾凈化池1座,200立方米壓力調節蓄水池1座和100立方米蓄水池2座;利用項目區的自然條件,根據種植結構,建成噴灌、管灌、節灌為一體的節水灌溉工程,灌溉區面積2000畝,埋設口徑200-160的主輸水管道11892米、口徑110-32的支管道56497米;建設機電井20座,并配套齊全水泵等設備;架設輸變電線路6.5公里;完成襯砌渠道66.56公里,完成渠系建筑物574座;完成農路48.5公里,引進小麥、玉米、馬鈴薯和各種蔬菜良種9.19萬公斤,示范推廣10000畝,示范成效顯著,增產增收幅度大,平均畝增產值260元;完成護路護渠林栽植9.8萬株;引進推廣農業科技良種16個。

從2005年開始,該縣先后爭取并實施了省級投資王河鄉鸚哥屲梁土地整理項目、國家級投資永清等三鄉(鎮)土地整理項目、省級投資豐望鄉柏樹梁土地整理項目和賈川鄉楊灣梁土地整理項目。通過實施這4個項目,共完成投資2364萬元,平整土地19908畝,新增耕地1621.20畝。同時,配套建設田間道路47678米,生產路2930米,栽植護路樹26192株,新修完善渠道42600米,新修大口井25眼。今年,又爭取申報的省級投資600萬元平整土地4560畝的新城鄉北山梁土地整理項目,已進行了前期可研論證,正在做初步設計和工程預算,有望在年內立項實施。

(在省農科院小麥育種基地調研)
該縣切實加強先進農業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積極推廣旱作農業集成技術,把滲水膜覆蓋栽培、全膜覆蓋栽培、雙壟溝播技術、配方施肥技術、新品種引進等增產技術集成推廣應用于大田,較大幅度地提高了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同時加強小麥良種的培育和引進推廣力度,良種培育體系初步形成,良種“三率”有新的突破,項目支撐和帶動作用初見成效。

(秦源牧業有限責任公司良種雞繁育基地)
在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從2007年開始,清水縣從三個方面對全縣農技服務推廣體系進行了初步探索性改革。一是對鄉鎮基層農技站實行精簡整合。按照鄉域經濟布局及主導產業劃分,合并鄉鎮農技站,組建區域農技站,提高服務能力。二是強化公益性職能。新組建的區域農技站履行病蟲害監測預報、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和有關政策法規的實施等公益性職能。三是搞活經營性服務。分流人員開拓經營,創辦農產品中介流通服務組織、參與農資產品連鎖經營、創辦農業科技示范場、開展技術承包服務。目前,農業機構內部人員由原來核編的192人減少到150人。全縣18鄉鎮的農機、農經、農技三站正式合并到一個農業中心。
在重點鄉鎮區域農技站建設方面,目前,全縣18鄉鎮共設鄉農業服務中心18個,共有農業技術人員96人。為了積極探索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新途徑、建立農技推廣新機制,形成縣鄉上下一體、運轉高效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該縣對全縣各鄉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進行了有效整合。2006年以來先后建成了清水縣農技推廣山門區域站和草川區域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