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創新 真抓實干
奮力推動王河鄉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清水縣王河鄉黨委書記、鄉長 陳占林 清水縣王河鄉人大主席 劉林錄

2009年,是王河鄉應對挑戰、克難攻堅、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的重要一年。一年來,鄉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扣“抓發展、保穩定、促和諧”三個主題,迎難而上,奮力拼搏,開拓創新,扎實工作,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和小城鎮建設進程,努力構筑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的和諧文明新村,使全鄉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繼續保持了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勢頭。完成生產總值7213.35萬元,增長31%;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200萬元,增長47 %。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450元,增長26%。

一、積極調整結構,“三農”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我們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6431”工程為契機,合理開發利用現有資源,因地制宜,以點帶面,產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一是鞏固擴大馬鈴薯種植面積。為了扭轉長期以來馬鈴薯種植品種混雜、退化嚴重的局面,從市農科所調進優質馬鈴薯02-3-14、02-8-2、03-9-1、04-2-5、天9、隴3、秦6、隴7、莊4等9個優質薯種1.68萬斤,在水劉村辦試驗田67畝。引進、選育隴薯4號優質薯種12萬粒,落實馬鈴薯原原種脫毒種薯建設項目40畝,搭建鋼架網棚60座。95%以上的農戶種植馬鈴薯,全鄉馬鈴薯年均種植面積達到了1.3萬畝,外銷商品薯數量預計在1900萬公斤左右,創經濟收入1300多萬元,與天水綠旺食品有限公司、廣東、福建、蘭州、上海、西安、秦安等地的一些外地客商和私人老板初步建立了長期的銷售關系。馬鈴薯產業凈增農民收收入80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0%,成為全鄉的支柱產業。二是核桃建園工作穩步推進。利用春秋兩季,在鄉、村財力異常緊張的情況下,多方籌資30多萬元,調運優質嫁接核桃種苗8萬余株(中林或遼核系列),組織勞力完成核桃定植任務3000畝。在李溝、魏灣、王河、成寺等村補植苗木2萬株,核桃苗木成活率均達到95%以上。同時,與核桃建園工作相配套,組織勞力在王馬、響水兩村完成1300畝的德援造林任務。三是大力推廣種植雙壟溝播玉米5000畝。受持續干旱的影響,全膜雙壟溝播技術作為窮困山區解決干旱少雨、農業增效困難的一條有效途徑,得到了廣大農戶的積極響應。我們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為目標,以調整農業結構為重點, 以促進糧食增產為目標,采取辦班培訓、現場示范等多種形式,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并積極配合農技人員認真規劃,實行蹲點承包、副科領導抓示范點等方式,任務到人,落實到戶。由于服務到位,群眾積極性較高,在全鄉推廣種植雙壟溝播玉米5000畝,四是壯大生豬養殖規模。以王河村綜合養殖園區為示范,全鄉新發展50頭以上養殖大戶5戶,2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戶10戶,仔豬存欄量達到10100多頭,母豬存欄量達到2000多頭,育肥豬存欄2700頭,生豬飼養量達到12000多頭,實現銷售收入500多萬元。五是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提高。按照“走出去,引進來”雙軌并進的工作思路,在金融危機的強烈沖擊下,通過政府引導、農戶參與和市場調節,加大了有組織輸出力度,做到了“一個增加,實現了六個轉變”。全鄉勞務輸出人數達到3300多人(次),較上年增長200多人(次),其中有組織輸出1600多人(次),自謀輸出1700多人次,培訓農民工900多人(次),全鄉實現勞務收入3000多萬元,人均創收1萬多元,勞務收入在人均收入中的比例達到40%。

二、加強基礎建設,努力改善全鄉農業生產條件
我們積極實施六項重點工程建設,著力改善農村道路、飲水、居住環境,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一是小城鎮建設基本成型。全面啟動實施“一河兩區”(王家河,東坡、西坡開發區)、“南擴北延”戰略。成功拍賣東西坡商業用地6處,王河汽車站、王河敬老院商鋪樓等建設工程全面動工修建,規劃建筑面積1650m²,主體工程已完工。實施王河街美化、亮化工程,硬化主街道4800多m²,硬化鄉中學門前道路一條700 m²同時啟動實施下王人蓄飲水工程,投資投勞10萬元,多方籌資約30萬元,鋪彩磚1800多m²,安裝路燈22盞。二是全寨村整村易地扶貧搬遷工程進展順利。新建房屋93戶500多間,栽植綠化樹600多棵,砌筑護坡900 m,完成主路排水渠300m,巷道排水渠500 m,巷道硬化6000㎡,開挖沼氣97眼,澆注84眼;開建文化廣場2800平方米,安裝路燈1盞。以文明村創建為載體,堅持“穩步、有序、高效、求實”的工作思路,完成了全寨村新農村規劃的編制工作。全面開展了以“三清五改”和文明村創建為主要內容的“五新一好”的新農村建設工作,相繼投入資金20多萬元,硬化魏灣、水劉兩村主巷道8條5400多m²,村容村貌得到極大的改觀。三是災后重建工作全面完工。全鄉涉及的385戶重建戶已全面完成重建任務,已入駐255戶。累計投入災后重建資金2200多萬元。四是沼氣建設工作進展順利。提出了“突出重點,試點先行,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認真實踐,積極探索,在王河、全寨、魏灣、李溝、成寺、水劉等六村群眾基礎好、接受能力強的村一次性落實沼氣建設任務500眼,已完成澆注310眼,粉刷完工280眼。五是道路建設扎實推進。全鄉新(擴)建王河—李溝、響水—桐吉路、吉山—桐吉路等鄉村道路5條13.8公里;對桐林灣—李溝—王河路及塌方進行了清理和整修,并對該路段補砂8000余立方。同時,啟動實施了桐王路硬化項目,自籌資金20萬元,完成了下王—秦安下馬段3.2公里的硬化工作,魏灣、水劉陽馬新農村巷道硬化5條985 m²,現已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六是全面完成600畝機修梯田。堅持整合資金辦示范點的方式,在全寨、王馬等村堅持 “能寬則寬,長不限,沿山轉”的原則,整山系、整流域規劃機修梯田面積600畝,投入推土機2臺開工建設,已全面完成建設任務,驗收合格率達到100%。總投資48萬元的林溝自然村人飲解困工程也于4月份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受益農戶65戶287人。

三、搶抓政策機遇,項目建設取得重大突破
我們狠抓國家4萬億資金保增長的良好機遇,千方百計擴大項目總量,努力吸引各方面投資。全鄉列入規劃的重點建設項目有14個,總投資約1500多萬元。其中已完工并投入使用的項目8個(桐王路建設、陽山附中教學樓、王河汽車站、敬老院綜合樓建設、農村沼氣、林溝村安全飲水、小城鎮建設、鄉文化站建設、),續建項目1個(全寨易地搬遷),申報爭取項目5個(全寨—成寺鄉村道路建設、校舍維修、村級陣地建設、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建設項目、東部村組的飲水)。目前已到位項目資金88萬元,其中:小城鎮建設20萬元,鄉文化站建設3萬元,下王——秦安下馬道路硬化19萬元,成寺——全寨道路續建38萬元,全寨衛生所建設3萬元,水利河堤5萬元。

四、加強黨的建設,學習實踐活動深入開展
我們以建設基層農村組織“六個好”為目標,按照“建一流隊伍,創一流業績,樹一流形象”的目標,全面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鄉村干部隊伍建設的新路子,為全鄉經濟及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一是加強鄉黨委政府班子自身建設。以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為載體,解決黨員、干部思想和作風上的突出問題。嚴格按照各階段劃分,通過成立機構、深入基層調研,制定出臺了符合全鄉實際的實施方案;采取召開座談會、問卷調查、個別談話、實地走訪、向干部群眾征求意見等方式,認真查找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廣泛征求干部群眾對地方經濟建設、黨的建設、政府自身建設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通過開展廣泛調研,找準了我鄉經濟社會發展“瓶頸”,理清了科學發展思路,選準了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目標。完善了考勤制度,制定了領導分工、聯系點制度和鄉村干部考勤制度,以制度來約束每個干部的行為。在執行制度上,做到領導帶頭,相互監督,做執行制度的模范;經常性地召開工作會和民主生活會,認真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通報、研究各項工作,做到工作上勤通氣,多商量, 及時化解誤解; 建立和完善黨委議事制度,堅持重大事項民主決策和集體議決,使班子成為團結戰斗的領導集體,提高了黨政班子的凝聚力、創造力和戰斗力。二是不斷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對后進村堅持高起點整頓,高標準轉化的方針,進一步執行轉后工作定期調度制度和掛職村支書定期考核制度,加強對后進村工作的及時督導和考察,為確保吉山村在年內順利實現轉后創造了條件。為了獎優罰劣,調動村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制定出臺了《王河鄉村級工作千分考核制度》、《王河鄉村級干部管理暫行辦法》等制度,并將村干部報酬納入財政預算,實行績效工資與獎勵工資相掛鉤,使農村干部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全鄉發展新黨員10名, 其中女黨員4名,培養入黨積極分子22名。開展了“學習黨章、尋找差距、增強黨性”和“三雙”為主的黨建主題活動。進一步加大了黨員培訓及流動黨員的管理力度,舉辦黨員培訓班2期,培訓黨員300多人(次),培訓面達到90%以上,外出流動黨員持證率達到90%以上。充分利用電教設備,對擁有電教設備的10個村播放電教片46次,黨員收看人數310人(次),從而提高了黨員的整體素質,轉變了黨員的思想觀念和創業理念。三是深入開展廉政文化進機關活動。制定出了《王河鄉機關干部考勤辦法》、《機關干部職工請銷假制度》,機關的工作作風有了很大改觀,黨員干部的紀律意識、法制觀念、自我約束能力、拒腐防變的自覺性等明顯增強,保持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加大對各類違法違紀案件的查處力度,確保農民負擔不反彈,取消原來的以資代勞收取勞動義務工和積累工的做法,實行“一事一議”制度,對涉及集體生產、公益事業等所需的勞務,由村民代表大會民主討論決定;取消村級招待費,實現零招待,減少村財開支;強化鄉財稅所和村級組織的監督責任,減輕農民的不合理負擔。組織開展校務公開專項檢查,嚴格收費標準,取消了代課費等一系列不合理收費,受到家長的一致好評。同時,加大對農電站、衛生院、信用社等單位整改方案落實情況的檢查,促進了行業風氣的進一步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