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 立 潮 頭 創 偉 業
——記全國“創業之星”、清水縣私營企業主溫天珍
特約記者 朱建峰

2010年,對于已近花甲之年的清水縣私營企業主、上邽鋼窗廠廠長溫天珍來說,是一個生命歷程中無法忘記的厚重年份:在6月12日召開的第九屆全國“創業之星”經驗交流表彰大會上,他榮獲由中國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研究會、中國扶貧基金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聯合頒發的全國“創業之星”榮譽稱號,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的接見。
從一名普通的復退軍人到創業致富帶頭人,從享譽軒轅故里的“焊王”到擁有資產上千萬元的私營企業主,溫天珍的人生緊緊與“創業”與“回報”兩個詞連在了一起。

孜孜創業路
1951年12月,溫天珍出生在清水縣永清鎮溫溝村的一個農民家庭。19歲那年,懷揣藍天夢想的他,入伍來到雪域青藏高原空軍某部服役,并擔任機械員職務。由于他勤奮好學,刻苦鉆研,在部隊7年生涯中練就了一手過硬的焊接和機械維修技術。1976年,溫天珍離開了眷戀的軍營,但軍人的“基因”卻深深融入了他的血脈。回到家鄉后,他先后在縣五金廠、療養院、陽坪金礦和運輸公司擔任特級技術員,并獲得了由甘肅省人事廳頒發的“焊工特殊工種操作證”,從此大家就把“焊王”這頂桂冠戴在了他的頭上。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神州大地,吹進了關山腳下的牛頭河畔,此時的溫天珍正在縣運輸公司當技術員,雖然已有了一個讓大家羨慕不已的工作,但他不想終老于此。看著縣內電焊和機械維修市場空白的現狀,他決心發揮自己的專長,為父老鄉親辦點實事,回報部隊的培養。雷厲風行,說干就干,是軍人的風格。1988年,他毅然辭去了職務,租賃了一間30平米的簡易房子,貸款3000元,在縣城辦起了全縣首家電焊和農機具維修服務部,開始了艱難的創業之路。他靠精湛的技術,周到的服務,很快贏得了廣大群眾的認可和信賴。經過8年的發展,他的“服務部”越做越大,不僅解決了群眾生產生活方面的有關需求,又為當地培養了一大批焊接和機械維修人才,還為他投資辦廠積累了第一桶金。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他通過調查研究,將目光再次投向了鋼門鋼窗產業。1996年6月,在縣鎮兩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他征地近2畝,投巨資建起了廠房、聘請了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購置了相關設備,正式成立了上邽鋼窗廠,使傳統作坊式“服務部”成為從圖紙設計、配件加工到最后的成品入庫12道工序流程環環相扣的技術性制造加工企業。在企業的經營發展中,溫天珍本著“誠信和不斷創新、產品質量第一”的經營理念,“讓顧客滿意”為服務宗旨,靠獨特嚴格的管理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樹立了品牌,占領了市場,創造了不凡的業績。如今,他的鋼窗廠已擁有資產1000多萬元,累計完成產值800多萬元,上繳國家利稅近百萬元。

悠悠奉獻情
溫天珍把回報社會、撫危濟貧作為己任,參與了幫貧助困、抗災救災、修路架橋等公益活動,他帶頭捐款,踴躍參加。他每年投入縣中隊建設資金不少于1000元,并為縣中隊無償焊接暖氣管道折合人民幣7000多元,有力地支持了駐軍建設;每年拿出500元投入助學基金,圓了10多名寒門學子的大學夢;為該縣偏遠山區中小學校舍建設捐贈鋼門鋼窗折合人民幣5萬多元,極大地支持了山區教育事業的發展;他自動降低門檻,先后吸納了30多名下崗失業人員、殘疾人和復退軍人進廠就業,實行人性化管理,努力優化生產和生活環境,穩步提高員工的待遇水平,及時兌現工資,使他們學到了一技之長,解決了后顧之憂。
溫天珍對社會做出的貢獻,黨和人民沒有忘記。他先后榮獲全縣“先進個體勞動者”和“光彩事業先進個人”、全市“擁軍優屬先進個人”、全省“創業帶頭人”、省電視臺“特約嘉賓”等殊榮。他所創建的企業先后被市質監部門評為“產品優質單位”、“產品質量合格企業”和“質量信得過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