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水縣委對外宣傳辦公室 天水在線 楊兆康 張建新 趙麗 陳紅)5月26日,全國旱作小麥技術培訓暨現場觀摩會議在清水隆重召開。甘肅省農牧廳副廳長楊祁峰,全國農技中心糧食處副處長呂修濤帶領全國部分省市農業部門負責同志深入清水縣現場觀摩了該縣小麥全膜覆土穴播技術示范基地。
天水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孫曉,天水市農業局局長劉來生,天水市農業局副局長王全保及清水縣委副書記、縣長劉天波,縣委副書記劉中秋,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趙愛平,副縣長蔡俊杰陪同觀摩。

清水縣委副書記、縣長劉天波首先代表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向各位領導和專家在百忙之中蒞臨清水檢查指導工作表示熱烈的歡迎,向多年來關心支持清水社會事業發展的各位領導和專家表示誠摯的感謝。他說,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抓住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擴大內需、支持甘肅發展和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等政策機遇,以保增長、擴內需、強基礎、調結構、促和諧為主線,大力實施“農業穩縣、工業強縣、商貿活縣、科教興縣、旅游富縣”五大戰略,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3331”工程,經濟社會呈現出提速發展的強勁勢頭。至2010年底,各項指標均提前超額完成“十一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開創了跨越式科學發展的新局面。在各項社會事業齊頭并進快速發展的基礎上,著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今年,推廣種植全膜雙壟溝播玉米15.75萬畝,種植全膜覆土穴播小麥8150畝,有效化解了春夏連旱的自然風險,為抗旱保糧奪豐收贏得了主動,為全縣社會事業健康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劉天波說,這次全國旱作小麥技術培訓暨現場觀摩會議的召開,將為我們大力發展旱作農業,推動全縣農業產業建設提質增效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必將帶動全縣農業產業建設蓬勃發展。他表示,我們將站在新的起點上,在各位領導和專家的關心支持下,自我加壓,知難而進,搶抓機遇,跨越發展,努力將清水建設成為富裕、和諧、文明、昧力的新清水,譜寫出清水跨越式科學發展的新篇章。

清水,古稱上邽,是軒轅黃帝的誕生地,是秦人和秦文化的發祥地,西漢名將趙充國的家鄉,享有“軒轅故里”的殊榮。清水是天水市通往關中的橋頭堡,轄6鎮12鄉260個行政村,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縣。年平均氣溫9℃,年均降水量546.8毫米,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春夏連旱時有發生,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嚴酷。干旱成為該縣發展農業生產的最大制約因素。
在推廣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術方面:小麥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術是在完善半膜覆蓋穴播、膜側溝播栽培技術的基礎上探索出的一項抗旱增產新技術,該項技術從2008年引入清水,經過小面積試驗示范,選點測產,全膜覆土穴播小麥最高畝產562.4公斤,最低畝產424.6公斤,平均畝產492.8公斤,比同類地大田露地小麥平均畝產365.6公斤,畝增產127.2公斤,增產34.8%。2009年示范面積3000畝,雖然受到時段低溫和持續干旱的影響,但是仍然取得了較為顯著的增產效果。2010年,在永清、紅堡、賈川等鄉(鎮)種植8150畝,落實百畝以上點5個,在示范區開展了地膜小麥不同覆蓋栽培模式、全膜覆土小麥不同播期、不同密度、不同施肥量等五項試驗,經調查測定:小麥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術能夠顯著地發揮增溫保墑的作用,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增強干旱時段土壤水分均衡供應能力,有效提高旱地水分利用率,增加小麥抗旱抗寒能力,是一項具有突破性的旱地小麥增產增收技術。

在推廣全膜雙龍溝播技術方面:清水縣按照“修梯田、栽果樹、覆全膜”的總體工作思路,做到了一山一灣,相對集中連片,注重示范效應的原則。通過全盤考慮,整體規劃,繼續在去年規劃的18條公路沿線,結合修梯田、建果園,突出辦大點、辦精品點,落實好新修梯田覆全膜和果園套全膜,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做到點上有精品,面上有亮點。共建成四個萬畝示范點,其中以西部干旱淺山區郭川、金集、賈川、土門、遠門等鄉鎮為重點的3萬畝旱作農業示范點,以中部河谷川垣區紅堡、永清、白沙等牛頭河流域的萬畝示范點,以豐望、草川、隴東為重點的南部萬畝示范點以及黃門、松樹、白駝為重點的北部萬畝示范點,建成千畝以上的示范點35個,為全縣秋糧增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