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縣領導及干部職工幫扶農業產業化建設)
“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開展以來,清水縣創新幫扶方式,實施“十大工程”,著力幫助貧困村脫貧致富,有效促進了“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的順利開展。
一是智力幫扶工程。思想觀念落后是多數貧困村難以致富的主要原因。清水縣先后組織各類思想解放大討論30多次、開展科技下鄉活動342場,培訓農民18500人次,發放宣傳資料15萬份,通過送政策、送知識、送信息到貧困農戶,使貧困戶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樹立致富信心,提高了貧困村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增強了貧困村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給群眾發放宣傳品)
二是產業幫扶工程。針對貧困村收入偏低的現狀,清水縣提出了“走產業路、念畜禽經、打果品牌、發勞務財、建科技園、富全縣民”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以“4116”增糧增收富民工程為抓手,積極實施“單位幫抓精品園,干部幫建示范戶”活動,幫助貧困村開展全膜玉米種植15.64萬畝,干鮮果基地建設5.1萬畝,高山夏菜種植6200畝,勞務輸轉3.2萬人次,新建養殖小區8處,有效地促進了產業的升級,為貧困村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
三是項目幫扶工程。各單位和廣大干部在深入走訪、調研,與村兩委、村民充分溝通的基礎上,改變幫扶思路,轉變幫扶方式,側重以協調聯系重點項目建設為著力點,因地制宜選擇幫扶項目,通過大力爭取和實施整村推進、整鄉推進、異地搬遷、新農村建設、一事一議等重大項目,增強了貧困村的“造血”功能,使貧困村走上良性發展道路。

(技術人員講解花椒修剪技術)
四是招商幫扶工程。根據貧困村經濟發展現狀和資源狀況,積極引進招商引資項目,興辦龍頭企業,幫扶貧困村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截止目前,全縣共為貧困村爭取各類招商引資項目3項,引進資金1500萬元,有效地轉移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了農民收入,增強了貧困村經濟發展實力。
五是金融幫扶工程。鼓勵各聯系單位特別各級金融機構不斷加大對聯系貧困村的信貸支持和經濟扶持,將產業大戶、優秀信用戶的授信限額提高到5萬元,讓有限的信貸規模優先支持產業發展。截至目前,共向貧困村協調貸款190余萬元,促進了產業建設步伐。

(宣傳小分隊在田間地頭演出)
六是文化幫扶工程。利用文化小分隊的形式,積極開展文藝宣講19場次,把優秀的文化藝術、豐富的文化資源奉獻給農民群眾,鞏固農村的文化市場,極大地豐富了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開闊了視野,增強了脫貧致富的信心。
七是合作組織建設。為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在農村經濟發展的優勢,圍繞“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發展思路,結合貧困村的地理條件和資源優勢,幫助建立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1個,有效帶動了貧困村產業的發展。

-
(幫扶單位捐贈的物資)
八是基礎設施建設。各聯系單位與村“兩委”班子緊密團結,群策群力,以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為發展引擎,幫助貧困村建設休閑文化廣場3處,公益橋12座,道路16條62公里,人畜飲水工程2處、村陣地改擴建項目4個,改變了村容村貌,使貧困村發展煥發嶄新活力。
九是社會幫扶工程。積極動員民間組織、民營企業及個體工商戶參與幫扶。目前,全縣有10家民營企業幫扶100戶特困戶,1100戶個體工商戶幫扶1100戶貧困戶,積極幫助貧困村水利、交通、電力、通迅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建設,努力改變貧困村生產、生活環境,提高了貧困村自我發展能力。
十是黨建幫扶工程。以“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工作思路,結合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的開展,從整頓村班子入手,及時撤換和組建新的村級班子11個,切實增強了村級班子的凝聚力和戰斗力,讓村級班子真正能夠發揮其先鋒帶動作用和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為推動貧困村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