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集中展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清水人民進行抗日救亡的歷史活動,全面反映黨領導清水人民為推翻國民黨統治、爭取解放而英勇奮斗的歷史進程,切實加強紅色文化思想建設,按照省委宣傳部安排,清水縣啟動建設抗日救亡紀念館,計劃于7月1日前完成布展對外開放。
近日,《清水縣抗日救亡運動紀念館陳展大綱》順利通過省上專家評審。根據《陳展大綱》,該紀念館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清水縣抗日救亡活動和發動群眾、壯大組織、迎接解放兩大部分6個單元,通過圖片、實物、雕塑和翔實的史料,真實、客觀地還原清水縣抗日救亡運動和清水解放的革命斗爭歷史。
中共中央在1937年8月的洛川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把實行全國總動員和加強民族團結確定為抗戰的行動綱領,并于1938年提出了回族工作的十一項主張和政策。中共西北工委和陜甘寧邊區政府堅決貫徹黨中央制定的一系列關于動員回族人民參加抗戰的方針和政策,加強了對回民工作的領導。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西北工委陸續向甘肅國統區派來了吳鴻賓、張杰、金少伯、閔毓華、沈遐熙等回族共產黨員,到各回民聚居區開辟工作。中共甘肅工委、中共隴南臨時工委、中共隴東分區特委以及西安八路軍辦事處都將清水列為開辟工作的重要區域,先后派劉桂增、孫耕夫、陸治安、高健君、周震中等黨員到清水開展工作,在國立十中和清水回民聚居區領導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活動。
國立十中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12月隴豫公學大部分師生遷入清水縣城后,地下黨員與流亡師生中的共產黨員接上了頭,成立國立十中學生黨支部,在其領導下,國立十中相繼建立了“勵學社”等進步組織,創辦了以“海星”命名的詩刊,發表抗日救亡詩歌,演出抗日救亡劇目,組織傳閱革命書籍和進步報刊,演唱革命歌曲,深入鄉村和駐軍兵營宣傳發動民眾參加抗戰,國立十中為延安和八路軍各抗日根據地輸送黨員和進步青年達200余人。1940年5月上旬,清水國立十中首先揭開了以“反饑餓、反貪污、反壓迫”為號召的斗爭序幕,大量印發《告同學書》等宣傳材料揭露控訴校方的黑暗腐敗,宣布實行總罷課,先后派出40余名代表和組織全縣各學校和各階層1200余人的游行隊伍徒步赴天水請愿,通過郵局向全國拍發電報揭露校方罪行,把抗日救亡斗爭逐步引向深入。
清水回民聚居區的抗日救亡活動。1941年12月,中共隴東分區特委派回族黨員沈遐熙到清水,負責領導清水的抗日救亡運動。沈遐熙到清水后,按照上級“鉆進去,扎住腳,往上爬,展開來”的指示精神,在回民中廣交朋友,培養和發展了一批貧苦農民黨員,相繼建立了黨家溝、金家渠、蘭家村三個黨支部,并把黨的抗日救亡工作延伸到了秦安、天水乃至陜西隴縣境內。經過他創造性地努力工作,一些回族上層領袖主動要求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通過他們把全縣回民團結到了抗日救亡的旗幟下,這對引導回民投入抗日救亡運動,穩定清水回民聚居區的局勢,粉碎日寇的政治陰謀,都起到了積極而有效的作用。
全國解放戰爭開始后,黨在清水已建立了廣泛的基礎,黨的力量迅速發展,中共清水縣委所屬的支部逐步增加到52個,其中回民支部多達40個,漢民支部11個,回漢民混合支部1個,黨員529人。黨的各級組織放手發動群眾,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瓦解國民黨的基層政權,同國民黨反動統治進行直接斗爭,配合解放大軍順利地解放了清水全境,并組織全縣人力物力支援解放軍西進南下。更重要的是黨在清水回民中培養和發展了大批中共黨員,為新中國建立后的民族工作輸送了大批骨干,對穩定民族地區的工作,鞏固新生的革命政權,做出了特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