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河鄉林溝流域馬鈴薯種植基地)
站在清水縣王河鄉的山頂,放眼望去,錯落有致的梯田被地膜覆蓋著,由遠及近,綠銀相間的地膜似層層蕩漾著的碧波銀浪,與頂著烈日在田間勞作的人們一起構成了一幅別樣的田園風光圖。這就是清水縣王河鄉馬鈴薯種植示范基地。

(馬鈴薯種薯網棚繁育基地)
水劉村村支書劉林便是王河鄉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帶頭人。說起馬鈴薯種植,不善言辭的他卻像打開了話匣子:“哈…哈…洋芋也能賣成萬元戶,剛開始動員時大家都說那是哄人哩,可現在萬元戶已不稀罕了!彼庵竷核懔艘还P賬:“種一畝小麥,能收入500元左右,除去成本能凈落200元左右,還要看天爺臉色。但種洋芋就不同了,同樣做務,平均畝產按3000斤,每斤6角算,一畝就能賣1800元,除去成本能凈落1200元左右,F在全村戶均種植面積在3畝以上,最多種的20畝,洋芋賣成‘萬元戶’一點也不含糊。”

村民劉金虎插話說:“好著哩,我家4口人,第一年種了6畝,一下就買了8000多元。全家人做夢都笑醒了,我這個‘掌柜的’也當的輕松了。以前,村支書讓我們擴大洋芋種植面積,思想上想不通,F在看,還是種洋芋穩當劃算了!边@時,村支書劉林便打趣道:“還說哩,當初,上門求爺爺告奶奶,讓你們擴種洋芋,你們有人還問我‘你說的比唱的還好聽!如果賣不掉,驢吃不吃洋芋?’,有人還叫著我爺的名字罵呢,就連老婆也問我‘連先人也搭賠上你圖啥哩?’”劉林便揉了揉眼睛接著說:“村民怕上當,只看哩不動坦。說實話,我當時也心里沒底,可吆喝起來就沒退路了,尋技術、跑銷路,幸虧當年洋芋買了個好價錢,大伙有了個好收成。如果虧本了,那掀我先人堂的也有哩……”
“哈…哈…老哥,當時大家不理解,思想上轉不過彎,F在,誰還不聽你的?大家都記著你的好哩。”村民劉金福笑著說。

(地膜馬鈴薯種植基地)
王河鄉鄉長曹世斌介紹說,王河鄉年降水量580毫米,土地土壤以黑壚土和黃綿土為主,質地疏松,富含鉀元素,具有生產種植馬鈴薯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目前,王河鄉馬鈴薯種植面積已達2萬多畝,建成1000噸貯藏庫10個和1個淀粉加工廠。同時,鄉上請農技部門技術員進行指導,做好品種的更新換代和生產服務工作,延伸了產業鏈和馬鈴薯的附加值。現在,農民改變了思想觀念,積極性很高,擴大了種植規模,組建了幾家合作社跑銷路,給村民增收上“保險”。村民發動起來了,產量也就上來了,聞訊而來的客商也紛紛來村里收購馬鈴薯,農戶不出村就能賺到錢。
在王河鄉淀粉加工廠建設工地上,一負責人指著正在安裝的設備說,全縣10萬畝的馬鈴薯還不夠我“吃”呢﹗聞此,領我們參觀的王河鄉鄉長曹世斌開心地笑了。(年葆東 馬哲 姬旺芳)

(地膜馬鈴薯種植基地)

(地膜馬鈴薯種植基地)

(王河鄉淀粉加工廠)

(淀粉加工廠開始收購洋芋)

(馬鈴薯地里當年栽植的核桃已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