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農民鄭喜兒的心里話》刊發以后,清水縣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的“快車”滿載著和鄭喜兒擁有同樣致富夢想的鄉親們的殷切希望駛向遠方……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的效果如何,鄭喜兒現在的生活到底有沒有發生改變,改變程度有多大,帶著這些疑問,我們采訪了鄭喜兒老人……
【為民鋪就致富路】鄭喜兒的小康之路

(鄭喜兒的家)
鄭喜兒今年55歲,家里共有4口人,兒子和女兒都出去打工了。一直以來,老兩口靠種著家里的10多畝地維持生計,但是以小麥玉米為主的傳統種植業,收入始終有限,家里經濟困難,兒子到現在還沒有娶媳婦成親。看著村里一部分人通過種半夏、外出務工富了起來,蓋起了新房,他非常著急,從心里也盼望著能早日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
自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開展以來,省農牧廳采取參與式農村評估(PRA)的方法,確定老鄭為幫扶對象。記者在桑園村村委會的辦公室里看到省農牧廳詳細的調查摸底圖表,清楚記錄著桑園村各組的資源情況、存在的問題、解決的辦法及措施和村民貧富情況的排序。桑園村二組的鄭喜兒被列入B1類農戶(貧困偏上農戶)。

在白沙鄉桑園村塑料大棚蔬菜種植基地,記者找到了正在大棚里忙碌的鄭喜兒。看到記者來,老鄭又興奮地說起了他建大棚種辣椒的經歷。
“以往在地頭種一點菜,自家夠吃就行,省上的干部來幫我們想掙錢致富的出路,還幫我建起來了兩座塑料大棚。要不是鄉上和村上的干部相勸,我可能還會在大棚里種洋芋。后來鄉上為我們定來了航天新品種辣椒苗,農牧廳的干部還送來了地膜,這才種上了收益好的辣椒。”說起這些經歷,老鄭顯得有些慚愧,但依然很有信心。

他指著自家的塑料大棚說:“今年大棚里的辣椒長得非常好,辣椒個頭也大,眼前的行情很不錯,再有十多天這些辣椒就能賣到錢了!”

面對大棚里的第一桶金,鄭喜兒有些不滿足,他還有更多的想法。看到冬暖棚一年能種好幾茬菜,比普通棚的收益好很多,他也有了建兩三座冬暖棚的想法。省農牧廳正在幫助桑園村把舊牛舍改造為羊圈,扶持發展養羊產業,老鄭便與兒子合計再養三四十只羊。說到這些想法,老鄭的神情有些沉重。他告訴記者:“我現在最大的困難是缺錢、缺技術,能幫我把小額擔保貼息貸款辦下來,我就有了致富的本錢,再用這些錢種菜、養羊,掙錢的門路就寬了。”

談到對“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的感受,老鄭的心情有些激動,也流露出對美好未來的期待。老鄭說:“桑園村是個多年的窮村,但省上的干部沒有嫌我們窮,住到村上不分晝夜地了解村上的情況,幫著我們找發家的出路,為我們培訓種菜的技術,有這么扎實的干部幫扶我們,我們就有了靠山,致富也有了信心,讓我能在活著的時候給兒孫后輩過上好日子打下基礎,聽說要聯系八年,希望這么好的政策堅持到底。”

(鄭喜兒的大棚蔬菜)

(桑園村及該村的30座蔬菜大棚)

(省農牧廳在桑園村調查的農戶需求情況)

(省農牧廳在桑園村調查的村內資源情況)

(省農牧廳在桑園村調查的農戶貧富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