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0日,省委常委、宣傳部長連輯帶領相關部門負責人一行,在市委書記馬世忠,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彭鴻嘉及清水縣委書記劉天波,縣人大常委會主任阮珠有,縣委副書記、縣長馬越垠,縣委副書記趙云清,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張秀麗等縣四大組織領導陪同下,對清水縣文化事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當天,省委常委、宣傳部長連輯一行深入清水縣軒轅大劇院建設現場,實地察看了大劇院的建設情況,詳細了解了清水縣文化事業發展的現狀,對清水縣在文化事業及文化產業發展中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當日,連輯還為清水縣軒轅大劇院題名,并題寫了“上邽古城”。

(省委常委、宣傳部長連輯題寫“上邽古城”、“軒轅大劇院”)
清水位于甘肅省東南,天水東北,渭河上游,隴坂西麓,東鄰陜西,南接麥積,西靠秦安,北連張川。先后被命名為全國退耕還林先進縣、國家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創建省級文明縣工作先進縣、省級衛生縣城、全省體育先進縣、省級平安縣、省級雙擁模范縣、省級勞務輸出示范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軒轅文化之鄉。

(省委常委、宣傳部長連輯題寫“上邽古城”、“軒轅大劇院”)
清水古稱上邽,以“清泉四注”而得縣名。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人杰地靈。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置邽縣,開中國郡縣制先河,為中國縣制初始地。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析上邽置清水縣,至今2700年之久。是中華人文初祖軒轅黃帝誕生地,秦統一中國的發祥地,西漢名將趙充國的家鄉,古絲綢之路陸上重鎮。原黨和國家領導人華國鋒為清水親筆題寫了“軒轅故里”。史前文化、先秦文化、漢唐文化、宋(金)元文化積淀豐厚、獨樹一幟。境內發現仰韶文化等古文化遺址190余處,出土珍貴文物6000多件。現存魯公姬造像碑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永清堡遺址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6處。已被確定為“魏晉古城”和“非子封邑”的李崖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列為2011年全國重大文物考古發現第13位。

(軒轅廣場)
清水是甘肅東部旅游區和全省六大旅游線路的東線——絲綢之路尋根朝覲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祖國西部隴坂腳下的人文厚土,世界華人心儀神往的“華夏文明之源、軒轅文化之鄉”,關中——天水經濟區“文化高地建設”和甘肅省華夏文明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示范區建設的標志性文化區域之一,天水市和西安的生態旅游后花園,物華天寶的西部最佳宜居環境,正在積極建設中的全國生態示范區。遠古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獨特文化與良好生態相得益彰。 “軒轅故里”、 “非子封邑”、“充國家鄉”、 “清水溫泉”等文化旅游品牌獨具魅力。

(清水縣城全貌)
近年來,清水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人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目標,認真貫徹落實省委“四抓三支撐”、“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戰略和市委“1135”區域發展戰略,按照“率先突出川區、著力提升山區、示范發展園區、統籌城鄉全局”的布局構想,深入實施“5551”戰略,大力弘揚“寧在苦中干、不在苦中熬”的清水精神,奮力開拓,狠抓落實,全縣呈現出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民生民計持續改善、各項事業協調發展、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的喜人局面。2011年底,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4.44億元,同比增長15.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億元,同比增長38.6%;大口徑財政收入1.68億元,同比增長28.7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218億元,同比增長31.36%(其中一般預算收入0.79億元,同比增長46.3%);財政總支出11.94億元,同比增長10.2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2.83億元,同比增長28.9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8億元,同比增長20.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5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51.2元,同比分別增長13.2%和15.09%。全縣經濟總量在全省86個縣(市、區)中排第52位,主要經濟指標均保持了兩位數增長,實現了“十二五”發展的良好開局。截止今年9月底,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8.83億元,同比增長13.6%;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3億元,同比增長23.9%;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4.71億元,同比增長42.65 %;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1.59億元,同比增長20.1%;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7億元,同比增長23.8%;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51元,同比增長13.18 %;實現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650.02元,同比增長16.41%。主要經濟指標均保持了兩位數增長,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了逆勢而上的良好勢頭。

(充國廣場)

(軒轅橋)

(趙充國陵園)
(清水縣博物館)
(建設中的清水縣軒轅大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