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剛:做調解員不怕當“受氣包”

“人民調解員不能怕當‘受氣包’,要以真心和寬容,耐心細致地開展調解工作,架起黨和政府與群眾之間心靈相通的橋梁,筑起維護社會穩定的第一道防線。”這是清水縣黃門鄉馬什村人民調解員李小剛的愿望,也是他孜孜以求不斷踐行的承諾。

(調解鄰里糾紛)
李小剛所在的馬什村下轄2個自然村,是一個擁有400余戶、2000多人的大村。面對上訪人員復雜、村民之間矛盾糾紛天天都有的狀況,李小剛不怕麻煩、不怕受氣,調處矛盾糾紛始終堅持一碗水端平,用自己的一份熱情和擔當去感染群眾。
今年7月,村民馬某和張某因毛驢跑進了麥地雙方起了沖突,兩家人在拉扯推搡中,馬某的母親和張某都受傷住進了醫院,雙方對醫療費用的分擔各執一詞,矛盾進一步激化。李小剛在調解矛盾的過程中了解到,馬某母親用去的2000多元治療費主要是用于治療原有疾病所產生,與張某打傷關系并不大,而張某住院治療的9000元費用,確實為治療打斗中受傷的胳膊所產生。因此李小剛講事實、講法律、講人情,最終使兩家人達成了協議:馬某的母親醫療費用自理,馬某再給張某家7000元,用于支付張某住院及后續費用。

(調解鄰里糾紛)
鄰里糾紛雖然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在李小剛看來,若不把這些家長里短的小事調停好,就可能釀成大案件或大事件。所以,他把這些小事當作大事來做,努力把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李小剛說:“對于農村常常發生的鄰里矛盾糾紛,調解過程中最重要的還是要把握鄉情原則,應該用都是同村人這個觀念去感化說服一些事情。”
大多數村民對李小剛的付出表示理解和認可。然而在調解過程中,也時常會出現雙方都不滿意的情況,有時被調解人覺得調解結果沒達到自己的要求,就將怨氣撒向李小剛,甚至威脅謾罵李小剛的家里人。面對這種情況,李小剛坦言自己曾一度想過放棄,但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和調委會主任這十幾年,村里所有的大小事都是自己親自看著跑過來的,突然間要把這些事情扔下,心里還是不放心。“群眾的事情總得有人干,我既然已經干上了,還是要把這個事情繼續干下去”,李小剛說。
正是因為不放心、放不下,讓李小剛在調解工作中堅持了下來,近三年來,他排查安全及治安隱患15起,調解大的矛盾糾紛50余件,調解成功率達到98%,當事人履行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