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靈山5萬畝核桃基地套種全膜玉米)
今年以來,清水縣深入實施農業農村工作“1334”整體戰略(即: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目標,夯實科學規劃、基層組織、新型農民三大保障,推進基礎設施、農民住房、特色品牌三大建設,做強林果、畜牧、蔬菜、勞務四大優勢產業,推動農村發展整體提升),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狠抓西靈山5萬畝優質干鮮果示范區等58個農業農村科學發展示范點建設工程,精心打造林果、畜牧、經作和勞務四把農業產業化建設“金鑰匙”,實現了產業富民的新突破。

(清水縣3000多名干部深入石溝河流域幫建果園)
林果產業迅速壯大。堅持把林果業放在全縣四大優勢產業的首要位置來抓,啟動實施了西靈山流域、石溝河流域、響水河流域、三灣梁流域、鐵爐梁流域、水清梁流域等6個5萬畝以優質核桃為主的現代農業科學發展干鮮果示范區建設工程,整山系、整流域、高標準建成了西靈山、石溝河流域、響水河流域萬畝優質核桃示范基地、白沙趙溝流域5000畝示范基地、豐望后堯灣等18個千畝以上優質干鮮果示范基地,共新建干鮮果基地66205畝,止目前,全縣保存干鮮果基地42.85萬畝,為實現“人均兩畝園、收入上萬元”奮斗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秦亭張呂牧場)
畜牧養殖上等達標。全力推進肉牛大縣、土雞大縣建設,至目前,全縣畜禽飼養量達414.96萬頭(只),新建標準化養殖小區17個,累計建成各類養殖小區115個,新建規模養殖場10個,累計達189個,新發展養殖專業村5個,累計達116個,新發展規模養殖戶100戶,累計達13663戶,畜牧業產值、人均牧業純收入分別達5.24億元和1245元。嘉泰牧業、宇新牧業、萬頭能繁母牛基地等3個市級畜牧科學發展示范點全面完成建設任務,種植紫花苜蓿3.8萬畝,發放能繁母牛補貼202.7萬元,新建秸稈養畜示范點5個,累計達49個,新增能繁母牛1.55萬頭,新改建標準化黃牛凍配點4個。新發展養殖業農民專業合作社2個,累計免疫各類畜禽577.3萬頭(只),“清水粉殼蛋”順利通過了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認證,畜牧產業正朝著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的方向發展。

(泰山廟塬高原夏菜)
經作產業提質增效。按照“抓基地求發展,抓營銷促效益”的思路,以城郊5個千畝菜籃子示范基地為抓手,采取農業龍頭企業流轉土地創辦蔬菜基地的模式,建成永清鎮溫溝、紅堡安坪、余川、黃門臺子、白沙馬溝至桑園5個千畝蔬菜示范基地,帶動全縣完成蔬菜種植10.5萬畝,其中設施蔬菜0.33萬畝,新建塑料大棚1200畝2000座,新建日光溫室100畝,種植早熟馬鈴薯3.5萬畝,建成溫溝蔬菜新品種展示園一處。大力推廣旱作農業技術,全年共完成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廣面積25.1萬畝,推廣全膜雙壟溝播玉米21.56萬畝,全膜無公害脫毒馬鈴薯3.54萬畝,帶動全縣完成脫毒馬鈴薯13.4萬畝,種植全膜覆土穴播小麥10.05萬畝,完成秋鋪膜10萬畝,為糧食增產奠定了基礎。主打無公害半夏品牌,在永清、白沙、紅堡川塬區完成小拱棚半夏種植2萬畝。加大農產品認證工作,完成辣椒綠色食品認證5000畝,申報菜豆、長豇豆2個無公害蔬菜認證。

(開展勞務技能培訓)
勞務產業快速發展。以提高勞務輸轉質量為動力,以培育新時期高素質農民為目標,按照宣傳、培訓、輸轉、服務四位一體的工作模式,狠抓基礎管理、技能培訓和有組織輸轉等工作,促使全縣勞務輸轉由數量型向質量型、由體力勞作型向職業技能型轉變,全年共輸轉勞務人員6.8萬人,完成技能培訓9140人,創勞務收入8.5億元,勞務產業快速發展,有效帶動了農民收入增長。

(杜溝村群眾種植半夏)
2014年,清水縣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繼續深入實施“4116”增糧增收富民工程(即打造10萬畝林果基地、10萬畝全膜玉米、10萬畝經作產業、10萬畝馬鈴薯種植等4個10萬畝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示范點,新增肉牛1萬頭,輸轉勞務6萬人),以25萬畝旱作農業技術推廣為重點,完成糧食播種總面積62萬畝,確保糧食生產實現持續穩定增長,力爭總產達到17萬噸以上。以6個5萬畝干鮮果基地建設為重點,全力實施全省核桃大縣戰略,建設干鮮果基地6萬畝,其中核桃5萬畝,蘋果1萬畝。抓好海達養殖、嘉泰牧業、宇新牧業等重點龍頭企業建設和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促使盡快實現上養達標。通過做強林果、畜牧、蔬菜、勞務四大優勢產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穩定發展、農村長期繁榮、農民持續增收,努力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