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山栽下搖錢樹 滿載金果奔小康
——清水縣林果產業發展紀實
西部農村網據《新農村報道》天水報道:“昔日看山愁白頭,今天眺望滿山金”是對甘肅清水縣林果產業發展的真實寫照。如今,該縣已經種植林果面積的規模已發展到42.85萬畝,2013年全縣核桃產量780萬公斤,產值1.248億元。2014年產量預計將超過500萬公斤,總產值達1億元。當地老百姓自豪地稱核桃樹為“搖錢樹”。

(清水縣西靈山5萬畝優質核桃示范基地套種全膜玉米)
陽春三月,記者來到甘肅天水市清水縣。驅車出縣城沿著白沙鄉西靈山蜿蜒的山路而行,放眼望去,只見萬畝連片的核桃樹漫山遍野,果農們正忙著給果給核桃樹施肥、除草、鋪膜。在核桃樹蔭的庇護下,錯落分布著片片半夏、全膜玉米和菜地,點綴著青瓦白墻的民居院落,好一幅鄉村美景入詩懷的景象。
林果經濟上高速
清水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東北,隴山西南麓渭河北岸支流牛頭河流域。東界陜西省隴縣、寶雞,南連麥積區,西接秦安縣,北與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毗鄰。清水以“清泉四注”而得名。歷史悠久、資源豐富,素有隴上要沖,關中屏障之稱。自古以來,清水縣廣大農民群眾有房前屋后和地埂荒坡分散栽植核桃的傳統習慣。
近年來,清水縣委、縣政府為了進一步增強縣域經濟實力,拓寬農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在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征求民意的基礎上,科學地提出了“建設全省核桃大縣”的發展戰略,加快了核桃產業建設步伐,通過持之以恒地抓核桃基地建設,突出抓精品、辦亮點、搞示范、齊帶動,整合涉農項目,集聚資金,傾入人力、物力、財力,打造了一批精品示范點,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核桃產業已成為清水縣農村經濟發展的扎根性支柱產業,核桃被群眾稱為“桿莊稼”。
“人均兩畝園,收入上萬元”,這是我們的目標,清水縣縣長馬越垠告訴記者。
2013年春季,該縣緊緊圍繞穩中求進、好中求快的總基調,以創建西靈山等6個5萬畝干鮮果示范區為抓手,新建干鮮果基地6.65萬畝(其中核桃5.55萬畝,蘋果1.1萬畝),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的建成了永清鎮石溝河流域和王河鄉響水河流域2個萬畝優質核桃示范基地、白沙鄉趙溝流域1個5000畝優質核桃示范基地和豐望鄉后堯等18個1000畝以上優質干鮮果示范基地,完成補植補造和提質增效管理5.4萬畝。
“修梯田、建果園、覆全膜、調結構、促增收”是清水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總思路,該縣按照因地制宜,創新機制,高質量建設、整流域推進,堅持抓點與擴面并重、規模與質量并重、新建與管理并重、生產與營銷并重的原則,穩步擴大基地規模,逐步提升果品質量,突出抓了農業結構調整,重點抓了果品產業基地建設工作。積極引進了晉龍、遼核、香玲等核桃優良品種,引進并培育了具有該縣地方特色的天汪一號、阿斯、俄矮二號、栽培二號、宮崎富士、壽紅富士等蘋果品種。并突出抓精品、辦亮點、搞示范、齊帶動,整合涉農項目,集聚資金,傾入人力、物力、財力,打造了一批精品示范點,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截止目前,全縣保存干鮮果面積 42.85萬畝,其中核桃 33.35萬畝(掛果面積6萬畝),蘋果等9.5萬畝(掛果面積7萬畝)。
通過持之以恒抓干鮮果基地建設,該縣已初步形成了東南北部干果、中西部鮮果的發展格局,建成了南部山區、東北部、中西部核桃產業帶和西部蘋果產業帶;建成了隴東、草川、秦亭、新城、黃門、白沙、永清、紅堡、松樹、王河10個萬畝核桃鄉鎮和隴東、草川2個核桃化鄉鎮;建成了西靈山、石溝河流域、鐵爐梁鄧溝流域、王河鄉林溝流域、響水河流域等一批萬畝核桃精品示范基地。全縣的果品產業已由傳統的粗放型管理向科學的精細型經營轉變,果品產業的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大效益日趨彰顯。
清水林果產品能不能出得去,內因是關鍵,還得看林果產品的內在品質。顯然,在打造具有縣域特色的林果品牌上清水是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自2006年以來,全縣的核桃、蘋果產品以其優良的品質在國內展銷會上多次獲獎。
2009年,清水薄皮1號核桃產品榮獲第二屆中國核桃大會優秀獎,同年在第二屆中國•昌平蘋果擂臺賽上,該縣天汪一號蘋果榮獲金獎、阿斯榮獲優秀獎,同時以上兩個產品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命名為“中華名果”。
2011年,該縣選送的核桃產品在第二屆中國•浙江義烏林產品博覽會上獲全國優質農產品獎,2012年在IP無線網絡上成功注冊“清水核桃”,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隴寶”核桃、“宋川”蘋果、“郭川”花椒;參加甘肅省首屆名優蘋果鑒評會,該縣選送的“天汪一號”、“首紅”“俄矮二號”分別獲金獎、銀獎和優質果品獎,進一步宣傳了清水果品的知名度,為該縣果品產業發展走向國際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清水是甘肅天水的一個農業大縣,清水的蘋果、核桃、大麻等作為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林果產品,本來就已經具備“品牌”的基本條件。我覺得他們應該走好“品牌”營銷之路。一個品牌,包括產品加工、包裝、商標、質量標準等內涵。談起品牌問題,該縣工商局辦公室主任張振家如是說。
“十大”舉措促發展

(縣委書記劉天波與干部職工一道深入石溝河流域幫建果園)
清水縣是一個享譽隴原大地的千年果鄉。前些年,當地的廣大農戶對林果種植富有激情和優秀的種植經驗,卻又面臨各項技術不能及時跟上、缺少先進的管理經驗和資金投入等問題,使上述資源優勢不能充分發揮。而今,在建設全省核桃大縣的路上,當地政府是如何做好、做大、做強這一特色產業的呢?
為什么清水縣的林果產業產業發展勢頭如此強勁,陪同記者采訪的縣林果局工作人員一翻話道破了個中緣由。
——領導重視,認識明確。縣委、縣政府立足本縣實際,將林果業列為全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四大支柱產業之首,提出了建設全省核桃大縣的目標,牢牢抓住建設60萬畝干鮮果基地不放松,以創建西靈山等6個5萬畝干鮮果示范區為抓手,在全縣適宜區每年以6萬畝的速度發展干鮮果基地,著力實施了干鮮果基地“2118”工程,確保到“十二五”末實現“人均兩畝園、收入上萬元”的目標。
——廣泛宣傳,營造氛圍。按照政府政策引導,農戶是建設受益主體、鄉鎮是管理主體、林果業部門是技術服務主體的原則,通過廣播、電視、標語、會議等各種形式,廣泛深入地宣傳縣上關于干鮮果產業建設的政策、要求及其帶來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并教育引導廣大群眾充分認識到發展干鮮果產業的必然性、可行性,切實發揮了各方面的建園積極性、主動性。
——強化措施,靠實責任。縣委、縣政府將林果業列為四大支柱產業之首,在果樹建園工作中,繼續實行“三統”(工程統一規劃、資金統一整合、勞力統一調配)、“三包”(縣級領導包點統一協調、部門領導包技術服務、鄉鎮領導包建園施工)責任制,確保了建園工作的有序開展。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按照因地制宜、適地適樹、適地適種的建園要求,制訂了全縣干鮮果基地建設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年度實施方案,并以此為綱,屆屆抓,年年抓,一任接著一任干,力爭到2015年實現60萬畝干鮮果基地,確保建成全省核桃大縣。
——多方籌資,加大投入。堅持建設主體投入與財政資金扶持相結合的原則,確立農民群眾的投資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政府的扶持引導作用,教育廣大群眾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積極鼓勵引導農戶自我投入、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縣政府在建園資金上給予補助的同時,進一步整合涉農項目,使項目建園苗木補助資金覆蓋率達到90%以上,逐步形成了整合項目促發展,集聚資金辦亮點的建園機制。
——制定苗木調運辦法,嚴把苗木品種質量。實行項目內用苗招標制統調,項目外用苗鄉鎮自調的調苗機制,發改、扶貧、農綜、林業等部門緊密配合,技術人員嚴格把關,保證了優質壯苗上工程。
——規模化發展,標準化建園。在干鮮果基地建設中,突出了適宜區規模化、集中連片、整流域推進。同時,嚴把規劃設計、基礎配套、苗木質量、工程整地、修根蘸漿、澆水回填、栽植覆膜、間作套種、檢查驗收等“九關”,高標準建成了西靈山、鐵爐梁鄧溝流域、林溝流域、響水河流域、石溝河流域等一批規模化、標準化的干鮮果精品示范園。
——加強技術培訓,注重后續管理。林果業部門充分發揮技術服務職能,從規劃入手,加強建園技術培訓,提高群眾的打點、放線、栽植、覆膜等水平。堅持新建與管理并重,要求各鄉鎮在完成新建園任務的同時,全力抓好歷年建園的補植補造和綜合管理,每個鄉鎮至少建1—2處具有一定規模的管理示范園,年終評比掛牌命名,兌現獎罰。同時,普遍要求合理間作套種,做到了以短養長,長短效益相結合。
——狠抓基地管護,鞏固建設成效。采取專群結合、群防群治的方式,實行依法治果,加大執法力度。森林公安、鄉鎮護林大隊充分發揮專業執法職能,依法打擊破壞干鮮果基地的違法犯罪案件,切實為全縣果品產業建設發揮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聯村聯戶聯基地,為民富民興產業。結合“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在干鮮果基地萬畝點建設中,縣直幫扶單位干部職工幫建基地,義務勞動,幫群眾整地、栽植、覆膜,為建設示范基地出力。同時,各單位與聯系村結對子,依托扶貧開發建基地、興產業,幫助群眾增收,達到了為民富民興產業的預期目標。
我們相信,清水縣的林果產業產業勢必會引領全省乃至全國林果產品的品牌,成為全縣富民第一大產業。
小果果要做大產業

(清水縣豐望鄉陳馬村果農正在采收核桃)
走近軒轅故里清水,記者深深地感受到該縣的林果產業正以嶄新的姿態走在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上。屈指盤點一下,這要歸功于政府重視。林果產業的強勁發展,必將成為帶動當地經濟建設的引擎。
采訪中,果業局局長張進祿告訴記者,該局堅決貫徹執行清水縣縣委、縣政府關于林果產業建設的重大決策,以建設全省核桃大縣為抓手,強力推進全縣6個5萬畝干鮮果示范區建設。預計到2015年,發展干鮮果基地60萬畝,其中核桃40萬畝,蘋果20萬畝,果品總產量達1億公斤,總產值過3億元大關。在具體工作中,著力抓好以下八方面的工作。
——加強領導,靠實責任。成立清水縣干鮮果品基地建設領導小組,由縣分管領導任組長,各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下設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各鄉鎮也要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并組建干鮮果基地管理管護隊,確保此項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并層層簽訂任期考核目標管理責任書,一屆接著一屆抓,一任接著一任干,憑實績論政績,憑成效論賞罰。
——統一思想,提高認識。首先是要統一各級領導的思想認識,要把干鮮果產業當做富民富縣的重要任務來完成,當做德政工程、惠民工程來認識,在任干什么,身后留什么,就看這一富民產業的成效。其次是要大力宣傳、教育、引導和發動群眾,使其逐步轉變傳統、粗放、低效農業思想觀念,樹立發展高效農業、產業化農業的意識,激發其參與干鮮果產業建設的熱情,變“要我建、要我管”為“我要建、我要管”,進而形成全民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科學規劃,分步實施。堅決以縣委、縣政府確定的6個5萬畝干鮮果產業示范區總體規劃為總綱,咬定60萬畝干鮮果產業基地建設不放松,再通過兩年的持續努力,建成30萬畝干鮮果核心示范區和30萬畝輻射帶動區,做好年度實施計劃,穩步實現既定的建設目標。對立地條件差且已建的成效差的核桃園,可以補栽當地實生核桃,雖然掛果遲,但抗逆性較好,豐產期長。對群眾基礎較差的鄉鎮、村,可以先辦點示范引導,然后逐步推進。
——整合資金,加大投入。繼續整合各方資金,切實加大干鮮果產業建設的投入,在充分發揮好省市扶貧、農綜、林果等項目資金作用的同時,廣泛招商引資,吸納各類社會資金,并積極動員農戶自籌資金,努力保證產業建設的資金需求,特別是要加大產業后續管理資金的投入,為成效鞏固和早見效益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是基地建設,種苗先行。一方面林果部門要加大對育苗企業及大戶的指導,使其提高果樹育苗的出苗率和良種率,另一方面還要繼續進行用苗招標競標機制,促使育苗者多育苗,育好苗,保證良種壯苗上工程。
——依靠科技,提質增效。首先要加強壯大林果專業隊伍建設,發揮其林果產業建設科技主力軍的作用,其次要組建并發揮好林果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群眾性組織的作用,解決基層服務短腿問題。不斷加強與各級科研院校和林果專研機構的聯系,促進林果信息交流,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項目、新課題,創新機制,實現雙方林果產業項目綜合開發,利益互享。聘請林果專家、顧問來清水開展技術指導和技術培訓,通過多形式、多層次的技術培訓,著力提升農民科技應用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果品產業發展的科技含量和農民的科技素質。同時,要教育引導群眾改變靠天務果,粗放管理的傳統陋習,依靠科技預防自然災害,把損失降到最低。
——完善政策,創新模式。出臺比較合理的、完善的優惠扶持政策,在分戶經營的基礎上,積極推進集約化經營管理模式,對栽后無人或無能力管理、資金投入跟不上的果園,大力推行土地流轉、承包和轉包模式,對業主在建園苗木補助、基礎設施、扶持貸款等方面給予優惠和扶持,最大限度地吸引企業、大戶、專業合作社入住清水建園和從事果品貯藏加工業,每個鄉鎮每年要至少發展1-2處有一定規模的新建或管理干鮮果園流轉示范點,發揮企業、大戶、能人的示范帶動作用。要通過招商引進一批果品生產、貯藏、加工龍頭企業,努力完善該縣果品業的產、供、貯、加、銷一條龍的產業鏈條,切實提高果品產品的附加值,使果品效益更大化,走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路子。
——依法治果,鞏固成果。各專業執法部門要切實發揮職能,要按照林業法規和《清水縣干鮮果基地綜合管理管護暫行辦法》的有關規定,嚴厲打擊各類破壞干鮮果基地的不法分子,達到懲處典型,教育一片,震懾一方的效果。各鄉鎮也要成立干鮮果基地管理管護隊伍,長期的進行巡查管護,對自毀果園、他人毀園的行為要及時嚴肅查處。要專群結合,群防群治,切實鞏固好干鮮果基地建設成果。
清水縣的核桃、蘋果產業建設雖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后,他們將認真總結近年來在核桃、蘋果產業建設中的成功經驗,落實關中經濟區建設的總體要求,緊扣該縣“十二五”干鮮果發展規劃,突出核桃、蘋果精品園建設,著力在提高果園綜合管理水平,加快核桃、蘋果標準化、規范化發展,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提升果品產業效益上下功夫、做文章,確保全省核桃大縣建設早日實現。
柳綠桃紅,果香四溢,相信清水縣特色產業之花將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