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招引大項目 唱響富民曲

(5月5日,省委常委、宣傳部長連輯在清水縣調研文化產業建設工作。)
記者 牛彥君 劉 華
清水古稱上,位于甘肅省東南,天水市東北,是天水市連接關中和平慶地區的“橋頭堡”,是中華人文初祖軒轅黃帝誕生地、西漢名將趙充國的家鄉。
長期以來,自然條件差、經濟總量小、發展底子薄是其基本縣情,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時間緊、任務重。
如何盡快讓清水縣群眾脫貧致富,一直是縣委、縣政府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近年來,清水縣盯牢突出問題、破解發展難題、加快科學發展,不斷強化共識,合力開創新局,奮力奪取了各項工作新進展。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規劃的關鍵年。審視加快發展的路程,清水已站在一個全新的歷史起點,全縣人民加快發展的熱切期盼更為強烈。
清水縣委書記劉天波說,綜合分析當前形勢,在前進的道路上,發展機遇和困難挑戰并存,積極因素和不利條件交織,既要以百倍的信心順勢而為、趁勢而上,更要以百倍的努力共同譜寫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新篇章。
項目建設:
為轉型跨越發展找準突破口
2014年全縣項目工作堅持以“3341”項目工程為主線,深入實施“5551”發展戰略和項目帶動行動,圍繞“交通道路、特色產業、城鄉建設、工業經濟、教育質量”五大突破,超前謀劃、全力爭取、強化管理、精心實施,全縣重點建設項目順利推進。縣級領導包抓的114個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140.68億元,年度計劃投資61.76億元。35個預備項目,估算總投資180.03億元。
1—5月,114個重點建設項目已開工82項,開工率71.9%,累計完成投資17.21億元,占年度計劃的27.9%。其中續建項目完成投資6.65億元,占年度計劃19.63億元的33.86%;新建項目完成投資10.56億元,占年度計劃42.13億元的25.1%。35個預備項目正按照前期工作計劃有序推進。
清水縣切實把加強項目建設作為轉型跨越發展的重要抓手,找準突破口,把握對接點,不斷加大爭取、引進和建設力度,以大項目拉動大投資、推動大發展。
在具體工作中,突出了“六個并重”、放大了“六個效應”。一是突出擴大總量與優化結構并重、放大項目的規模效應。敏銳對接國家和省市“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新型城鎮化、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等方面的機遇,精心論證儲備一批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符合轉型跨越需要、符合生態環保要求的大項目、好項目,全年計劃儲備500萬元以上項目100項,重點爭取縣城至大灣口二級公路、保障性住房、綠色能源示范縣、農網升級改造等項目90項,落實項目建設無償資金7.5億元以上。特別是對國家和省、市有投資意向的重大項目,各項目單位在做深做細項目本子,做足做實前期工作的同時,積極向上匯報銜接,確保爭取更多的項目資金。二是突出主導產業與集群發展并重、放大項目的乘數效應。清水縣把主導產業的龍頭帶動作用和集群發展的規模效益有機地結合起來,挖掘和放大項目的倍增功能,圍繞上游產業來發展下游經濟,圍繞主導產業發展配套經濟,圍繞重點產業發展園區經濟,重點抓好以南部五鄉鎮20萬畝連片綜合開發為主的農林水牧類項目43項,以天河生態酒業城建設為主的工業能源商貿類項目15項,通過項目集群化擺布、政策集中化支持、要素集聚化配置,培育一批特色鮮明、結構優化、體系完整和市場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三是突出經濟發展與社會生態并重、放大項目的民生效應。清水縣把項目的投資拉動作用和助推社會生態發展作用有機結合起來,在引進項目促進發展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解決好民生問題。重點抓好以城區自來水管網擴建工程為主的城鎮基礎設施類項目29項,以一級客運汽車站為主的交通類項目14項,以縣醫院整體搬遷為主的社會事業類項目13項,真正用項目富民、利民、惠民。富民就是大力發展富民產業項目,不斷拓寬群眾增收的渠道和空間;利民就是項目建設只能讓群眾受益,絕不能讓群眾受損;惠民就是依托重點項目,充分發揮項目在促進就業、扶貧開發、城鎮化建設和縣域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多元效應。四是突出改造提升與引新培育并重、放大項目的邊際效應。高度重視招商引資,加快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做大做強骨干企業,不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依托農業資源優勢謀劃和發展項目,加快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依托文化資源優勢謀劃和發展項目,切實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旅游城市;依托交通區位優勢謀劃和發展項目,積極引進火力發電、太陽能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等新型能源項目,推進項目工作全方位多極突破。五是突出項目管理與協調服務并重、放大項目的示范效應。今年確定的114個重點建設項目,是全縣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各項目實施單位及早做好開工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包抓項目領導深入一線抓督促、抓協調、抓落實,及時解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通過高標準的項目建設推動了全縣各項工作的快速發展。六是突出融資服務與機制創新并重,放大項目的經濟效應。在充分發揮縣城投公司、土地儲備中心、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三大融資平臺的基礎上,相關部門挖掘各類資源,活化各種資本和資產,探索組建具有混合投資特點的交通投、教育投、水利投、扶貧投等融資平臺,鼓勵、支持企業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形成匯聚社會閑散資金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
優勢產業:
為富民強縣提供強大支撐
一產不優、二產不強、三產發展緩慢的矛盾長期困擾著清水縣,然而,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這一狀況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
在充分認識縣情的情況下,縣上明確把特色優勢產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著力點。縣委副書記、縣長馬越垠說,必須把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新型產業,傾力打造富民產業,加速發展現代服務業,為全縣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發展提供強大的產業支撐。
在一產方面,清水縣以發展現代農業為方向,著力在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上實現新突破。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清水縣委、縣政府把這一要求作為神圣使命,緊緊圍繞全省“365”現代農業發展計劃、全市“48113”現代農業推進計劃和全縣農業農村工作“1334” 整體戰略,奮力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取得新進展,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
按照農業農村工作“1334”整體戰略,清水縣做大做強林果、畜牧、蔬菜、勞務四大農業優勢產業,不斷拓寬林果增收、畜牧增收、蔬菜增收、藥材增收、勞務增收、惠農政策增收六大增收渠道。清水重點將在八個方面發力。一是做大做強林果產業。堅持擴量與鞏固齊抓,提質與增效并重,保質保量完成6萬畝干鮮果基地建設任務。精心打造石溝河流域、王河南灣梁、車道河流域萬畝核桃示范基地3處,西靈山補植補造、紅堡太陽梁、松樹友愛灣5000畝示范點3處,豐望等12鄉鎮千畝以上示范點15處;并用三年時間著力打造西靈山、石溝河、鐵爐梁、響水河、三灣梁、水清梁等6個5萬畝干鮮果基地,確保60萬畝干鮮果產業的建設目標。進一步強化果農培訓,加強技物投入,完善防雹設施,示范推進干鮮果園補植補造、提質增效10萬畝,切實解決果園撂荒和群眾不愿管、不會管的問題,努力提升林果業質量和效益。至目前,全縣已累計發展干鮮果48.11萬畝(其中核桃38.03萬畝),掛果面積13.8萬畝,全縣的果品產業已由傳統的粗放型管理向科學的精細化經營轉變,果品產業的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大效益日趨彰顯。二是持續發展畜牧產業。堅持走規模化養殖小區示范帶動的路子,切實抓好1個千頭以上牛羊養殖小區、20個百頭以上標準化養殖小區的規劃、建設工作,繼續抓好宇新牧業等3個龍頭企業建設,確保畜禽飼養總量達435萬頭(匹、只)。三是穩步提升蔬菜產業。繼續鞏固紅堡余川、永清溫溝等蔬菜基地建設,新建塑料大棚1000座,種植高原夏菜6.5萬畝,發展設施蔬菜專業村6個,帶動全縣蔬菜種植達到10萬畝以上,發展中藥材5萬畝,其中半夏2萬畝以上。四是積極推廣農業科技。抓好隴東朱灣果園綜合管理等58個市縣級農業科學發展示范點建設,通過典型引路推動農業農村工作上水平。五是切實加快產業化經營。做精做強薄皮核桃、粉殼蛋等八大品牌,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民合作組織和多層次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實現每個產業有一批龍頭企業、有一批合作組織、有一批生產大戶,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六是大力開展勞務輸轉。推動勞務輸出由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由分散短期輸出向常年穩定輸出轉變,大幅度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七是縱深推進扶貧開發。積極啟動南部五鄉鎮20萬畝連片綜合開發、南道河流域3鄉9村為主的整村推進連片開發扶貧項目,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大力培育富民產業,提高貧困農民自我發展能力,確保全年減貧2.5萬人。八是穩妥推進農村改革。按照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要求,穩步開展農村改革,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宅基地以及集體資產股份的占有、收益、抵押、擔保等權利,進一步拓寬農民財產性收入渠道。
在二產方面,清水縣以工業園區建設為平臺,著力在工業增量,企業增效上實現新突破。一是在工業增量上抓平臺、促聚集。樹立高起點規劃、高水平承接、高效益產出的理念,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將西部循環工業城打造成十億元級循環工業園區,將東部酒飲建材城培育成億元產業區。啟動迎賓大道和東西主干道1號路延伸段以及供排水、電網、通訊鋪設改造工程,加快土地征用進度,開工建設中藥飲片加工、大輸液、精密鑄造等項目,推動園區項目數量和投資總量大幅增長。二是在工業存量上抓升級、促循環。加快建設天河生態酒業城、乾通核桃露、華盛農業等一批食品加工企業,做大做強食品工業;全力爭取建設2×1000兆瓦火力發電、60兆瓦風力發電等能源化工項目,加快培育戰略新型能源化工產業;培育提升天賜實業、大元泵業、金坤礦業等骨干企業,延伸集采、選、煉、鑄、銷為一體的循環產業鏈條,增加礦產品附加值,做大做強礦產資源開發業。三是在工業總量上抓招商、促落地。緊緊盯住太陽能光伏發電、中石化5萬噸儲油庫等一批意向項目,跟蹤抓好福建長樂新型環保材料、陶瓷工業園、軋鋼廠、翔翔實業鑄造件及金屬壓延、紙箱加工等一批簽約項目,努力在招引大項目、建辦大企業上實現新突破。
在三產方面,清水縣以培育第三產業為重點,著力在挖掘潛力,繁榮商貿上實現新突破。著力推動商貿業提速發展“1345”工程,以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旅游城市為目標,積極推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抓好清水溫泉、趙充國陵園、花石崖等景區基礎設施建設,爭創清水溫泉4A級景區,推動“旅游景觀”“旅游人氣”向“旅游經濟”轉變。
清水縣依托“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溫泉之鄉”“甘肅省軒轅文化之鄉”三大品牌,正在全力抓好軒轅文化旅游產業園和溫泉旅游開發區等文化標志性工程建設,規劃建設“上民俗風情園”“華夏文明塔”“中華軒轅城”“魏晉古城”和“非子封邑”,開發建設溫泉小鎮,精心實施永清堡等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完善、唱響《軒轅大帝》,做大特色文化旅游產業。
魅力縣城:
讓美麗清水譜寫時代新篇章
近年來,清水縣堅持以縣城為龍頭,以小城鎮為支撐,突出規劃引領,堅持市場運作,注重產業培育,統籌推進城鄉協調融合發展,走城鄉并進、村鎮協調、工業化和城鎮化深度融合的城鄉一體化發展路子。
按照“東西延伸、南北拓展、舊城改造、功能完善”的總體思路,清水縣全面完成三版縣城總體規劃修編,縣城中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南道河以東區域控制性詳細規劃和村鎮村莊規劃編制工作,全面完成工業園區、溫泉景區等重點區域的專項規劃編制,科學規劃城市總體功能布局,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覆蓋率達到75%以上。
今年,縣上將抓緊完善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啟動實施白駝、紅堡、秦亭3個市級示范鎮和白沙、王河、黃門、隴東、山門、新城6個重點小城鎮規劃建設,集中力量規劃建設一批特色農業強鎮、現代工業重鎮、商貿集散要鎮、生態旅游大鎮、歷史文化名鎮,走出一條符合我縣縣情的新型城鎮化路子。
圍繞建設全國生態示范縣和西部最佳宜居環境目標,清水縣在美麗縣城建設上,增強精品意識、作品意識,以“北山鄉土生態園” 建設和“千棵大樹進城”為核心,規劃建設“上古城遺址公園”,依托黃土高原綜合治理示范縣、退耕還林、草原生態環境和保護等項目,加快北山綠化進程,努力將縣城北山建設成為縣城的綠色生態屏障、全縣的生態示范樣板。
全面改革催人,小康目標逼人,未來形勢喜人。清水縣在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切實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和干部作風建設,以更加堅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務實的作風,把今年改革發展穩定的各項工作做得更好,奮力推動全縣經濟社會轉型跨越、加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