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在縣委的堅強領導下,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共產黨員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引,全面貫徹從嚴治黨要求,自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積極投身全縣經濟社會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在調整產業結構、推進扶貧攻堅、保障改善民生、維護和諧穩定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涌現出了一批戰斗力強、先鋒模范作用好、業績突出的先進基層黨組織先進個人。為了宣傳先進典型,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在建黨94周年之際,清水縣屬新聞媒體開設【慶七一】專題專欄,宣傳報道全縣先進基層黨組織先進個人的典型事跡,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學習先進、學趕比超,積極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慶七一】
借力雙聯促發展 建設小康文明村
——清水縣張楊村黨支部帶領群眾謀發展奔小康側記

張楊村位于永清鎮北部高山地帶,距清水縣城12公里。全村有5個村民小組,7個自然村,總人口204戶1064人,現有黨員30名(其中預備黨員1名),下設4個黨小組。全村土地總面積6686畝,其中退耕還林面積1708畝,耕地面積4978畝,人均耕地4.7畝。曾經的張楊村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后、缺乏產業支撐,是永清鎮18個行政村中典型的貧困村。近年來,尤其自雙聯行動開展以來,張楊村巧妙借助雙聯的東風,不斷在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和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上下功夫,使全村群眾生活和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980元。2013年2月被評為全縣“文明示范村”,2014年1月被評為全縣“十佳示范新村”,2014年3月被評為全市“文明村”。

——走出致富的新路子
2012年春天,一場雙聯行動的東風浩浩蕩蕩拂煦著隴原大地,省委“力爭通過八年的努力,讓甘肅與全國同步進入小康社會”的號召,喚醒了偏遠鄉村廣大貧困群眾的致富夢。張楊村黨支部一班人也清醒地意識到,這是一個幫助全村群眾脫貧致富的難得機遇,一定得牢牢抓住。對此,村班子成員積極響應縣委和鎮黨委的政策號召,迅速摸清各家各戶的發展意愿和所需所求,有針對性的建立起雙聯干部與貧困戶一對一幫扶的對子。李江生,曾是永清鎮張楊村的一個“羊倌”,常年守著10來只土綿羊過日子,雖然也想過擴大養殖,但因手頭缺錢,加之沒技術,這個想法就一直沉睡在了他心里。雙聯行動中,村上把他確定為縣委書記劉天波的幫扶對象,在縣委劉書記的雙聯幫扶下,協調落實養殖資金11萬元、婦女小額貸款8萬元,幫他家建起了占地4畝的標準化養殖場,養殖波爾山羊400多只,縣畜牧局的技術人員手把手教會了他波爾山羊的飼養技術。李江生家的命運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現如今,一年10多萬元的養羊收入讓他家過上了殷實富足的生活,2014年新蓋的二層樓房成了村里最惹眼的建筑。村支書李四生說,在雙聯行動中,張楊村有47戶像李江生這樣的特困戶得到了雙聯單位和雙聯干部的幫扶,其中有21戶通過幫扶搞起了牛羊規模養殖,找到了各自的致富門路。

同時,為了讓全村群眾集體富起來,村黨支部多次與雙聯單位積極溝通協調,在通過全覆蓋式的走訪調研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切合實際的全村發展規劃,將核桃產業確定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長效主導產業。積極協調雙聯單位爭取項目,在車道河流域新修梯田10000畝,全村栽植核桃4978畝,戶均24.4畝。現在,一走進通往張楊的村道上,一片片核桃園生長繁茂,有些已經掛果,群眾正在自家的地里為果樹施肥。村主任成石燕說:“我們張楊村近5000畝的核桃園是群眾增收的綠化銀行,再有三年,果園將大面積掛果,掛果初期,每畝收入按2000元計算,平均每戶光果園收入就達4萬多元!

——建設美麗的新家園
針對村上基礎設施條件差,村莊建設落后的現狀,村兩委班子堅持把改善全村基礎設施作為環境整治的突破口,借助雙聯幫扶之力狠抓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了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優化升級。積極協調爭取并組織實施了村組道路硬化、農村危舊房改造、村文化廣場建設、校舍維修改造、“一事一議” 小巷道硬化、“一池兩改三化”等一批惠民項目,累計落實項目資金2000多萬元。建成通行政村、通自然村水泥路18.1公里,硬化小巷道53條1.88萬平方米;改造危舊房94戶,安裝太陽能熱水器65套、太陽能路燈43盞;拆除占道房屋12戶18間,拆除破舊圍墻79戶,建文化墻86面;建成文化廣場1200平米、停車場291平米;新修垃圾屋1處,垃圾填埋點7處,安裝垃圾箱35個。正在打掃自家門前衛生的村民朱建平高興地說:“這幾年我們張楊村的變化真是太大了,以前我們是永清鎮出了名的窮村,如今我們走的是水泥路,吃的是自來水,住的是磚瓦房,每次勞動回家,洗個熱水澡,一身的乏氣一下就沒了,感覺自己和城里人沒啥區別了!

村莊面貌的變化,帶來的是群眾生產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的改變。自從村內巷道硬化后,每周2次的集體打掃衛生成了鐵的制度。漸漸地,群眾也養成這種文明習慣,家家戶戶院里院外的衛生都打掃得干凈整潔,每個人也都把自己打扮得很“精神”,在村內行走,一股蓬勃朝氣迎面撲來。

——精準扶貧的張楊模式
今年,清水縣啟動了雙聯行動精準扶貧“11558”干部下基層活動,實現了雙聯行動與精準扶貧的融合發展。張楊村在這一活動中主動作為,積極探索,走出了一條精準扶貧的張楊模式。

一是圍繞率先建成山區小康示范村的目標,從道路建設、產業培育、住房建設等12個方面的重點需求出發,研究制定了村級脫貧奔小康作戰圖和施工圖,進一步明確了任務,細化了標準和完成時限。二是對全村農戶逐一進行了摸底,在準確掌握實情的基礎上,進行了科學分類,全村206戶農戶共劃分基本小康戶35戶、生活寬裕戶93戶、鞏固提升戶51戶、精準扶貧戶20戶、政策保障戶7戶。按照基本小康戶抓示范、生活寬裕戶抓提升、鞏固提升戶抓發展、精準扶貧戶抓增收、政策保障戶抓救濟的分類提升目標,對五類農戶采取“一戶一策”的幫扶辦法,制作農戶明白卡,明確了年度發展目標,有效增強了工作針對性和實效性。三是建立“下基層干部、村組干部、黨員和致富能人”四級幫帶責任體系,采取“4+1”的方式,統籌各種幫扶力量,同向定向發力,助力20戶貧困戶精準脫貧和51戶鞏固提升戶穩步發展。四是建立了“智慧清水精準扶貧”信息管理系統,對全村20戶精準扶貧戶家庭基本情況、生產生活條件、收入情況、幫扶情況等內容進行信息化管理,實現了動態監測。張楊村下基層隊員,清水縣委辦副主任張偉介紹說:“張楊村精準扶貧的最大特點就是把精準扶貧與全面小康同步推進,通過對農戶的分類提升,在重點扶持精準扶貧戶發展的基礎上,統籌抓好其他戶年度提升目標,確保在2020年全村全面建成小康!

自全縣“11558”精準扶貧干部下基層活動開展以來,幫扶隊員已協調相關部門為張楊村修通產業路15公里,送化肥54噸、地膜4噸,提供行道樹苗木360株、優質核桃樹苗5300株,對25戶光伏扶貧項目戶進行了前期摸底。為貧困戶張碎虎幫磚、幫資金,使其蓋起了磚瓦房。最近一段時間,平均每天都有兩三撥來張楊村檢查或取經的工作組,在清水,精準扶貧的張楊模式已成為大家學習借鑒的榜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