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真干 群眾真動 項目真扶
——清水縣精準扶貧突出九個關鍵
劉天波
清水縣是六盤山特困片區扶貧開發重點縣和國家能源局定點扶貧幫扶縣。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市委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決策部署,著力聚焦“回頭看、向前看、動態看是否精準”三個方面,突出九個關鍵,做到了“干部真干、群眾真動、項目真扶”。

探索有效載體,狠抓深度融合。以縣鄉村三級書記隊伍為引領,探索開展了“一村1名第一書記,一個自然村1名科級干部,垂直發揮各級雙聯干部的5個包干幫扶作用,平面發揮村戶各類典型的5層示范引領作用,抓好雙聯行動8項任務”的精準扶貧干部下基層活動,建立“縣有監測信息中心、單位有作戰室、鄉有工作站、村有工作室”的組織機構,發揮縣監測信息中心統籌協調、政策落實、干部監管、成效推廣、信息監測五大功能,形成縣委書記縣長盯全縣、包鄉鎮縣級領導和工作組長盯鄉鎮、第一書記盯行政村、科級干部盯自然村、駐村工作隊員盯貧困戶的“網格化”力量布局,破解了“誰來干事”難題,實現了雙聯與精準扶貧深度融合。

精準建檔立卡,實施分類提升。優先考慮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五保戶、殘困及因災因病返貧戶“三類群體”,對家庭有致富產業、有財政供養人員、有村組干部、有健康勞動力“四種情況”原則上不確定為扶貧對象,按照村班子初評選定、村民代表大會評議認定、駐村工作隊上門復核確定、鄉鎮討論審定、縣扶貧領導小組審核公告終定“五定步驟”,嚴把摸底初選關、民主評議關、公示公告關、過錄審核關、數據錄入關、糾錯完善關“六道關口”規范建檔立卡,核準2014年度精準扶貧對象15980戶7.3萬人。按收入水平把全縣63518戶農戶劃分為精準扶貧戶、鞏固提升戶、政策保障戶、生活寬裕戶、基本小康戶5種類型,大力實施分類提升,同步推進小康建設。
探索“給力”模式,補齊工作短板。認真梳理基礎設施欠賬、公共服務短板、產業發展弱項和到鄉到村到戶需求清單,圍繞全省“1+17”方案,扭住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最大任務”,緊扣今年到2017年集中攻堅、2018年到2020年鞏固提高“兩個時間節點”,著力打造扶貧攻堅行動、雙聯行動和精準扶貧干部下基層活動“三大深度融合平臺”,嚴格按照“六個精準”要求,有序推進全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整合省市縣各類資金7.1億元,其中省級統籌資金5.7億元已撥付到縣4.67億元,縣財政專列4000萬元用于精準扶貧。對貧困程度深、基礎條件差的新城、遠門兩鄉實施差異化扶貧,3年投入900萬元支持加快發展。

推動企戶聯動,創新金融扶貧。按照“平等、自愿、有償”原則,率先啟動“農戶貸款、帶資入股、就業分紅”試點,探索創新“政府+銀行+龍頭企業+貧困農戶”金融支持精準扶貧模式,破解了無經營能力但有貸款需求貧困戶無項目、難致富和產業基地好、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融資難“兩難”問題,實現了農戶、銀行、企業三方互惠共贏。目前,全縣摸底上報貸款農戶3000戶,到位精準扶貧專項貸款1.142億元。

創建眾創空間,推進電商扶貧。探索實施“互聯網+職業教育、互聯網+就業培訓、互聯網+產品銷售、互聯網+精準扶貧”四大工程,依托天水農校職業教育資源,建設電商中心和眾創空間,建成鄉鎮服務站12個、村級服務點15家、個體網店65家,連接起12個農產品生產基地,實現網上銷售200多萬元。探索造血型公益扶貧模式,建立“愛心人士+電商+貧困戶”電商平臺。為每個行政村率先培養1名大學生電商村官,帶動培養1名電商帶頭人,引導更多貧困群眾學習電商、開辦網店。
開發信息平臺,實施動態管理。探索運用“互聯網+”技術,開發“智慧清水·精準扶貧”大數據信息平臺,建立全縣貧困村和貧困戶紙質檔案和電子檔案,集數據采集、數據分析、實時更新、快速反應等功能于一體,為科學決策、有效指揮、動態監管提供了數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