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不斷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和全國縣級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深入開展,進一步發揮“清水好人”的典型示范作用,積極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全縣實現精準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撐。今年以來,清水縣廣開渠道,嚴格推選模范典型,從在清水工作、生活、學習的所有市民和在外地工作、生活、學習的清水籍市民中評選出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勤勞節儉等方面表現突出、事跡感人、群眾認可的“清水好人”將通過多種形式,以講故事的方式,廣泛宣傳“清水好人”的先進事跡和高尚精神,與廣大市民一起走近好人、分享感悟,形成人人學習好人,人人爭做好人的良好氛圍。
【清水好人】
張煒:誠實守信 廉潔行醫

今年50歲的張煒,是甘肅省醫學會麻醉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清水縣人民醫院副院長兼麻醉科主任,1982年參加工作至今已,33年來愛崗敬業,恪盡職守,誠實守信,廉潔行醫,醫風純正,認真覆行黨員義務,自覺抵制行業不正之風,不斷學習新知識,積累新經驗,開展新技術,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是清水縣人民醫院麻醉科學科帶頭人。
俗話說:“手術治病、麻醉保命”。麻醉工作在手術治療中舉足輕重,但因該專業風險大,又苦又累,而且社會認知度底,不為大多數患者認可,所以大多數人都不愿意干,勉強分配來的年輕醫生也不安心,短時間內難以融入工作當中,麻醉專業長期面臨著人員短缺的困境。九十年代初期,清水縣醫院只有一名專職麻醉醫師,而且設備簡陋,技術落后,用藥單一,這種現狀嚴重制約了手術學科和全院業務技術的發展。他到崗位后,克服了重重困難,刻苦學習業務知識,不斷提高業務技能,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短短幾年使清水縣醫院的麻醉專業有了長足的進步,1994年10月被醫院任命為麻醉科主任,主持麻醉科的日常工作至今。2000年從省級醫院進修學習回來后,主持開展了氣管插管靜吸復合全麻,使該院的麻醉水平邁上了一個新臺階,為各類手術病人提供了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條件,同時帶動了全院手術相關科室的發展。
在他的辛勤努力下,麻醉新技術新業務不斷開展,2005年起開展的術后鎮痛技術,使所有手術病人告別了術后疼痛的歷史,給手術患者帶來了福音。他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定期在門診接診慢性疼痛患者,先后為100多名腰腿痛病人解除了痛苦,受到了廣大患者的好評。
2009年以來,在他主持下,麻醉科先后開展了經鼻氣管插管全麻、骶管阻滯麻醉、腰硬聯合麻醉、喉罩全麻、深靜脈穿刺置管術、動脈血氣分析等多項新技術,為手術病人提供了更為科學、安全有效、舒適的手術治療條件,使該院手術治療范圍進一步擴大,一度成為全院工作的最大亮點。特別是深靜脈穿刺置管技術和血氣分析的臨床應用,對全院病人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更為科學的新方法,填補了清水縣醫院乃至全縣醫療技術的空白。
為了進一步提高業務技術水平,從2010年起,在他主持下麻醉科建立了術前交班制度,每天早晨對當天進行的手術患者進行術前會診討論,內容包括麻醉前病人評估,麻醉方式的選擇、藥物的選擇、術中可能出現的相關并發癥的處理,以及特殊病人的麻醉要點及注意事項等,有效地提高了麻醉質量和麻醉安全性,這一制度的實施對麻醉專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他還肩負著全院危重病人的搶救工作,不論是白天還是黑夜,不論是上班還是休息,不論是星期日還是節假日,只要患者病情需要,他都會立即趕到病人身邊。
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他還不斷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他主持創建的“基層醫院麻醉科交接班制度”為全市縣級醫院首創,得到了省市專家的好評,以此項制度撰寫的論文《基層醫院麻醉科交接班制度的意義》一文于2013年在國家級專業期刊上公開發表;2014年,省衛生計生委新改選了各專業委員會委員,全省共有40名麻醉學專業委員中,僅有4名縣級醫院委員,張煒同志為其中之一,充分肯定了他在專業技術方面的成就。
在科室管理方面,他制定了一套較為完善的科室量化考核方案,充分調動了大家的工作積極性,做到有權有責,責權分明。同時,他非常注重專業技術隊伍建設,注重對年輕醫生的傳、幫、帶。由于麻醉工作風險大,不容易出成績,也不為社會所熟知,所以大多數人不愿意從事該專業,但是,在醫院大力支持下,分配到麻醉科的年輕醫生在他指導幫助下,心甘情愿地在這個默默無聞的崗位上工作,使麻醉學科逐步形成了一個老中青相結合的專業團隊。
張煒同志從事麻醉專業二十多年來,擔任麻醉科主任十七年來,累計完成各類手術近兩萬例,未發生一例醫療差錯;麻醉科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只能承擔簡單的腹部外科手術麻醉和四肢手術的麻醉,發展到今天的能夠勝任各類復雜的高難度手術的麻醉;專業人員從當初的2名發展到今天的老中青相結合的專業隊伍,與張煒對事業的執著和辛勤耕耘是分不開的。作為麻醉科的學科帶頭人,他始終恪守“醫師誓言”而“為病家謀利益……”,為全縣人民的健康事業和醫院醫療水平的提高做出了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