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指示精神和省、市有關要求,切實加快脫貧致富步伐,推動全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取得實效,縣委、縣政府通過深入調研,決定在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基礎設施條件薄弱、農業產業化程度低、貧困面較大、貧困程度深的新城鄉蒲魏梁流域實施精準扶貧行動。清水縣屬新聞媒體開設【集中攻堅】專題專欄,集中宣傳報道全縣干部職工全力聚焦重點、奮力真抓實干、努力攻堅克難的扶貧壯舉,為持續推動雙聯行動縱深發展,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努力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營造濃厚輿論氛圍。
【集中攻堅】
張楊村:雙聯精準扶貧深度融合的樣板

張楊村位于清水縣永清鎮北部高山地帶,距縣城12公里處,是一個邊緣偏僻山區村,全村有5個村民小組,7個自然村,總人口206戶1069人。張楊村在雙聯和精準扶貧工作中,縣鄉村三級組織緊盯為民富民行動主旨,緊扣扶貧開發重中之重,綜合施策,精準發力,做到了三個融合,達到了四個到位,實現了五個好,成為了全縣雙聯精準扶貧深度融合示范村、山區新農村建設樣板村。

聚焦目標同向發力做到三個融合。一是目標融合。對照全面小康標準,緊盯率先建成山區小康示范村和貧困戶精準脫貧兩個目標,按照先易后難、逐步推進的思路,科學制定全村奔小康規劃和貧困戶脫貧計劃,實現了目標同向、共同推進。二是力量融合。借助“11558”干部下基層活動,建立“雙聯精準扶貧”工作室,探索“4+1+x”幫扶機制,調動下基層干部、村組干部、黨員和致富能人4股力量,共同幫扶1戶精準扶貧戶、聯系3-5戶鞏固提升戶,實現了力量整合、聚力發展。三是措施融合。深入分析貧困戶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干部幫扶與政策扶持、借助外力與激發內力、個體發展與整體發展互促互動,實現了單兵作戰向聯合作戰轉變。

整合資源重點突破達到四個到位。一是對象精準識別到位。在全面掌握實情的基礎上,參照小康標準,綜合收入、住房、勞動力素質等指標,科學打分排序,將全村206戶農戶劃分為基本小康戶、生活寬裕戶、鞏固提升戶、精準扶貧戶、政策保障戶5種類型,農戶找準了坐標,奠定了分類提升基礎。二是貧困原因分析到位。深入開展議致貧原因、議發展需求、議脫貧良策、議長遠規劃的“四議”會診活動,規范填寫“一冊明”扶貧手冊,算清了貧困戶收支兩筆賬,深挖了致貧根源,定出了發展良策。三是幫扶內容明確到位。對照全縣“1+19”精準扶貧方案,逐項梳理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勞動力素質提升等13項村級發展需求和農戶住房、就醫、上學等6項脫貧需求,制定村級奔小康施工圖和貧困戶精準脫貧作戰圖,實現了掛圖作戰。四是干部責任落實到位。建立駐村干部考勤制度、幫扶成效評比制度和干部、農戶雙向評價制度,實行目標管理,過程監管,建立起了不脫貧不脫鉤、不小康不罷休的幫扶工作責任機制,有力推進了干部責任的落實。

創先爭優示范帶動實現五個好。一是組織建設好。以選優配強村級班子為核心,健全村民議事委員會,實施村級黨組織“分類提升”工程,村黨支部擔當起了帶領群眾致富的主心骨。二是基礎設施好。依托易地扶貧搬遷、一事一議等項目,就地改造危舊房94戶,農戶磚房率達到了85%,實現了道路水泥化、農田梯田化、飲水安全化、村莊美麗化。三是產業發展好。堅持多條腿走路,多舉措增收,因地制宜抓核桃、養畜、勞務三大主導產業,著力培育電子商務、光伏發電兩大新興產業,累計建成標準化核桃園4978畝,發展養殖小區2個、養殖大戶21戶;年輸轉勞務500人,發展光伏發電戶25戶,電商服務點1戶,富民增收產業初具規模。四是村情民風好。大力弘揚清水新精神,深入開展“清水好人”評選活動,村民素質明顯提升,“講文明樹新風”蔚然成風。五是發展前景好。隨著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特色產業的發展壯大,經營模式的多元發展,一個集“生態、旅游、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村正加快形成,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前景廣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