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3日(農歷正月初七),是立春的日子,軒轅故里清水是一如既往的天朗氣清、春風和煦,為人們放風箏創造了絕佳時機。在清水縣寬闊的軒轅廣場、風景秀美的牛頭河十里風情線,三五成群的孩童持著風箏軸輪活蹦亂跳,放飛著快樂與夢想。在春風的鼓動下,無數只形狀各異、色彩不同、大小不一樣的風箏在藍天上比高競翔、爭奇斗巧。

一只只風箏就像春天里的花朵,盛開在清水上空,把新年的歡樂傳遞到男女老少的心里。一位放風箏的老人說,放風箏可不僅是一項運動,它還能讓我們自信而又快樂的抬頭仰望,感受藍天白云的簡單與平靜,這也是一種享受。人們所享受的,就是那份祥和、安寧和快樂。

關于風箏的起源眾說紛紜。有人說風箏是古人模仿飛鳥而創造的,所以風箏在很早的時候叫鳶或鷂,都是鳥的名稱,有人說風箏是從飄飛的旗幡變化而來,因為從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幡旗竟然都可以放飛,也有人說風箏是人們從落葉粘在蜘蛛網上飄舞受啟發而創造出來的。民間傳說中最早的風箏是楚漢相爭時張良創造出來的,他坐在大鷂子上飛到項羽軍隊的上方,唱楚地思鄉的民歌,唱得項羽軍隊感覺到“四面楚歌”,所謂“征人一夜盡望鄉”,軍無斗志,于是項羽大敗。從唐代開始,在紙鳶上加哨子,其鳴如箏,故稱“風箏”。現在我們說的風箏其實是統稱,把那些沒有哨子的紙鳶,都叫做風箏了。

清水:立春時節軒轅故里春風起

清水:立春時節軒轅故里春風起

清水:立春時節軒轅故里春風起

清水:立春時節軒轅故里春風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