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半年,清水縣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扎實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走出一條具有清水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積極推廣“一鍵報貧”系統,新識別監測對象38戶156人,消除風險45戶193人,全縣1990戶8534名監測對象風險消除率達到70.4%。統籌安排財政銜接資金3.57億元,其中縣本級1.09億元,實施銜接項目108個。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輸轉外出務工人員8.22萬人,在產業鏈上為群眾提供就業崗位6萬多個,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深化東西部協作和國家能源局定點幫扶工作,到位東西部協作財政援助資金3600萬元,推進落實定點幫扶事項16項,實現消費幫扶8697.3萬元。

堅決守牢糧食安全底線。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建設高標準農田2萬畝,整治撂荒地2150畝。落實種業振興行動,與省農科院合作成立小麥產業技術研究院,建成冬小麥良繁基地1萬畝,最高畝產達537.71公斤。多措并舉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完成春季糧食作物播種38.46萬畝,27.49萬畝夏糧喜獲豐收。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認真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按照“產業定帶、帶上選村、村分等級、梯次推進”的思路,新建鄉村建設省級示范村20個、市級示范村10個、縣級精品村10個、達標村60個,精心打造5條鄉村建設示范片帶。堅持“一村一品”,以省級示范村為引領建設村級農業產業園20個,培育形成奶油草莓、麒麟西瓜、黑木耳、羊肚菌等特色鮮明的村域產業。以基礎設施補短板為重點,實施通自然村硬化路68公里,小巷道硬化31.2萬平方米,敷設排水管網106.9公里,戶廁改造1000戶,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258戶。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加大拆危治亂和風貌管控力度,引導群眾在房前屋后栽花種竹、移植鄉土果樹、建設小菜園,重塑鄉村自然生態,留住鄉愁記憶。健全黨組織領導的“五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推行黨建聯建、典型引領和網格化、清單化、積分制等治理模式,探索出了一條具有清水特色的鄉村善治路子。
(新聞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