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夏末,慶陽一帶就成為農耕文化的發祥地,有“隴東糧倉”之謂。
然而,在市場經濟大潮下,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與國內外大市場脫節,裝滿“糧囤子”的農民腰包鼓不起來,已成不可回避的問題。對此,慶陽市廣大干部群眾進行了艱苦的探索,千百年來延續的農業生產方式正在這里進行著引人矚目的變革。
一到慶陽,記者首先聽到這么幾件“新鮮事”:小蘋果有了自己的注冊商標;借腹本土牛生出了“外國牛”;有名的早勝牛被活活牽到香港上市……
在合水縣何家畔鄉,記者目光所及,是連片的果園從塬邊一直延伸到溝底。熱情好客的農民招呼我們品嘗多汁、脆甜、鮮美的紅富士蘋果。張有文是該鄉姚坑嶗村農民。他說:“今年家里有6畝地出蘋果,年收入在3萬元以上,還收購儲藏了100多萬斤蘋果,按一斤增值5角錢算,明年又有50萬元毛收入進賬。”在記者頗感驚訝時,鄉黨委書記胡關寧說,像他這樣的“大戶”在這里很普遍。
記者注意到,這里的蘋果包裝上都成了統一的董志塬牌。提起這個變化,何家畔果樹協會會長崔貴軍說:“以前是慶陽的蘋果,陜西的牌子,有量沒效益。自從咱們注冊了董志塬牌后,經濟效益明顯提高了。”他還說,這個鄉年產優質蘋果2.55萬噸,實現產值4080萬元。
寧縣早勝牛良種肉牛繁育中心以甘肅好為爾牛業公司和新疆金牛集團奶牛性控胚胎移植的高新技術為依托,以早勝牛為受體,胚胎移植純種荷斯坦奶牛170頭,其中性控胚胎移植母奶牛150頭。目前,牛犢已順利出生,生長良好。當地人把這種牛叫“外國牛”。
“這可不是一項容易掌握的技術,咱們省僅有兩家能做到。”繁育中心負責人說,“一頭‘外國牛’要賣到幾萬元,而一頭本地牛只賣上千元。”在一家養牛戶,我們了解到改良后的早勝牛一頭能為農戶增加收入500多元。
養牛收入占到了家庭收入的六七成,很多農民僅靠養牛一項收入就蓋起了新房。
活牛賣到香港。是前人不敢想的事。
因為它意味著飼養水平、疫病防治、品種改善都要達到國際標準要求。
12月1日,記者到寧縣和盛牧業公司的當天,就有一批活牛被運往香港。公司經理自豪地說:“咱們的早勝牛到了香港都成了‘狀元牛’。香港人的評價是,外觀美,肉質好,營養豐富。”據介紹,該公司自去年1月經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準為供港澳活牛育肥場,取得活牛出口注冊權以來,已有九批189頭活牛供港。
慶陽市委書記黃選平說:“對慶陽這樣一個欠發達市來說,破解‘三農’難題,最難的是農民增收;新形勢下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核心是舉產業旗、打綠色牌、走特色路,推進以龍頭企業建設為重點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經過多年的精心培育,突出草畜、果品、瓜菜三大支柱,形成了慶陽的特色優勢產業。目前,肉牛飼養量達54萬頭,年出欄7萬頭;肉絨羊飼養量達198萬只,年出欄67萬只;紫花苜蓿累計達到380萬畝;蘋果達到62萬畝;蔬菜面積達65萬畝。除此之外,慶陽已建成全國最大的杏制品加工基地、白瓜子加工出口基地和黃花菜生產基地。
有了特色優勢產業后,龍頭企業迅速發展壯大,產業化經營機制基本形成。目前,全市建成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271戶,初步形成了10大類龍頭企業群體,建成了12個年交易額上億元的專業市場。龍頭企業帶動農戶28.9萬戶,占總農戶的47.3%。
有關人士說,今年農民收入的亮點主要在三大支柱產業和在龍頭企業務工方面,兩項收入估計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
預計今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731元,同比增長6%。
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戰略舉措,慶陽市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建大基地,創大市場,做大產業,使農產品出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為了抵御市場風險,他們把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效對接起來,積極培育年交易額上億元的專業市場、產地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促進了農產品流通,全市農產品商品率高達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