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路 新路徑 新機制 新氣象
慶陽市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紀實
去年以來,慶陽市圍繞加快資源開發增實力、緊盯富民目標興產業、統籌城鄉發展強基礎、堅持科學發展轉方式這四個重大課題,探索完善經濟社會科學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新路徑、新機制,經濟社會繼續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慶陽能源資源富集,在全國能源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實現經濟社會科學可持續發展,慶陽市面臨的矛盾和問題仍然十分突出。”省長助理、慶陽市委書記夏紅民指出,當前,慶陽仍然存在著經濟總量大而人均水平低、第二產業強而地方工業弱、資源富集但產業富民水平低、區位優勢明顯但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發展環境與轉型跨越要求還不相適應等“五大矛盾”。為了克服這些不協調、不適應的問題,慶陽市委堅持抓重謀遠,提出了緊盯一個目標,突出三大戰略,強化四大支撐,開發四大資源,建設四大基地的發展思路,全力實施“3341”項目工程和十大惠民工程,把“一區四園、一線八域”作為科學發展的主戰場,把項目作為支撐發展的載體保障,奮力推動全市趕超發展。
在具體工作中,慶陽市探索走出了五條實踐路徑。把油煤氣資源開發確定為全市首位主導產業,慶陽市堅持鉆采加工轉化和研發生產銷售一體化推進,延伸產業鏈條,促進循環利用。聘請國內高端科研機構編制完成煤電、冶材、煤電化、高載能產業和循環經濟等5項產業發展規劃,舉辦了中國(慶陽)循環經濟·綠色發展論壇,進一步明晰了油煤氣產業開發的基本支撐、產業方向和發展路徑。特別是600萬噸升級改造項目獲得國家路條,開工建設,推動慶陽石化由燃料型煉廠向燃料化工型綜合煉油企業加快轉型。規劃的9個在建礦井順利推進,尤其是完成合水東—寧縣北煤炭資源礦權調整配置后,直接撬動晉煤集團增加投資57億元,與山東金正大集團合資合股實施50萬噸合成氨、80萬噸尿素生產和100萬噸緩釋高效肥建設基地建設,開啟了慶陽煤炭轉化和深加工產業的先聲。
調整優化產業布局、走集群集約發展之路。慶陽市明確提出了“一區四園、一線八域”的戰略布局,成立了慶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組建開發區管委會,統一管理協調長慶橋、驛馬、西川3個工業園區和西峰民俗文化產業園區的規劃、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進一步明確了產業的主攻方向,把項目落在產業鏈上,把企業建在工業園中,為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拓展培育開發領域、走產業富民增收之路。圍繞增收這一核心,慶陽市實施了城鄉居民收入倍增計劃,拓寬增收渠道,提高收入水平。提出了以產業融合促進地企深度融合發展的新取向,樹立“慶陽長慶一家親、共同建設大油田、幸福富裕老區人”的新理念,從政策、機制、體制等方面,積極尋找地企融合發展的最佳結合點和利益分配的平衡點,協調石油開發企業把主業以外的配套服務項目和上下游產業項目交由地方組織實施,建立長效利益反哺支撐機制。慶陽能源化工集團公司成立后,積極承接企業產業轉移,參與油田開發建設,初步結成利益共同體。
立足破瓶頸、打基礎、強保障,集中財力物力辦大事,在交通提升、水利保障、城市擴容、生態改善四大基礎工程上求突破。目前,慶陽機場擴建工程基本完成,順利實現了西安—慶陽—蘭州航線復航,并開通直達北京航線;西平鐵路、西雷高速可在年內建成通車;銀西鐵路完成審查評估和現場調研,項目建議書近期有望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甜羅高速公路已列入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部分標段完成了招商;西鎮、新南、寧長3條二級公路也正在快速推進。市上還采取財政墊資、市場融資和招商引資等辦法,實施了葫蘆河蓮花寺水庫、環縣苦咸水淡化、千池百湖和農村集雨場窖等一批骨干水利項目和重點人飲工程。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和諧社會共建之路。始終把保障改善民生作為加快發展的根本目的,作為各級黨委政府的最大責任,綜合推進“十大惠民工程”,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
同時,強化了持續推進思想解放、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深入推進效能風暴行動等推動轉型跨越和科學可持續發展的“三個保障”;建立完善了重點項目“三個一”包抓責任機制、重大基礎建設市場融資與“三農”工作新機制、工作績效評價機制等“三個機制”。今年上半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252.31億元,同比增長13.6%,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97.27億元,增長28.7%,財政大、小口徑收入分別完成81.98億元和35.75億元。至6月底,全市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到1008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到2757元,增幅均高于省、市列目標。經濟運行總體穩健、態勢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