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生產的發展離不開精神力量的支撐。1985年8月,酒鋼黨委總結并命名了自己的企業精神———鐵山精神:艱苦創業,堅韌不拔,勇于獻身,開拓前進。“鐵山精神”十六個字,是對酒鋼人27年來艱苦創業、不懈奮斗、發展祖國鋼鐵工業精神的高度概括,代表了酒鋼人的追求和境界。
1986年,酒鋼經理王汝林進京,擔任冶金部副部長,齊茂忠繼任酒鋼經理。
1988年11月4日,酒鋼舉行高速線材工程竣工投產儀式。這條生產線的建成投產,標志著酒鋼真正形成了鐵、鋼、材完整配套的綜合生產能力,實現了向鋼鐵聯合企業的轉變。
在實現了從鐵到鋼、從鋼到材的全面配套后,酒鋼高層開始思考新的發展之路。1988年1月,冶金部批準酒鋼一號高爐易地大修項目,二號高爐正式建設。之后,酒鋼的中板工程列入到建設規劃。
在酒鋼發展一切順利的時候,一場難以預料的災難卻悄然降臨。1990年3月12日清晨7時57分,酒鋼一號高爐發生了意外坍塌事故,當班職工有19人不幸罹難。酒鋼遭遇了一場冶金史上的空前災難。在國家和甘肅省的大力支持下,6個半月后,一座嶄新的1513立方米高爐聳立在了酒鋼煉鐵廠一號高爐的原址。
全力拓展空間 實現跨越式發展
1992年10月,冶金工業部決定,酒鋼為首批推向市場的試點企業。剛剛步入市場經濟的酒鋼,真切地感受到了經營壓力。
三號燒結機、中板工程等工程的投資幾乎全部來自銀行貸款,酒鋼每年要支付高達近3億元的利息。國有企業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冗員和“企業辦社會”的弊端凸顯。酒鋼的問題似乎更為突出:企業員工人數高達4.7萬人,而賴以生存的基礎僅為微薄的100萬噸鋼產量。全國冶金企業大面積虧損。剛剛走向市場經濟的酒鋼,面臨著再度虧損的威脅。
思路決定出路。在決策層的部署下,決定酒鋼前途命運的深化改革和建設發展步入了快車道。與以前截然不同的是,這一次決定酒鋼命運的是酒鋼人自己。
1994年,酒鋼作為唯一發起人和集團核心企業,發起并組建了“酒泉鋼鐵(集團)公司”。集團集工業、貿易、金融、科研、交通運輸、生活服務為一體,擁有固定資產原值26.69億元,凈值18.46億元,形成年產鐵、鋼、材100萬噸、80萬噸和50萬噸規模。
1995年5月,馬鴻烈擔任酒鋼經理,加大了改革力度。
新的改革是從學習開始的。1995年10月,酒鋼舉行首期處級干部研討班,專題學習邯鋼的“模擬市場,成本否決,聯利計酬”經驗。同時,派出大批人員前往邯鋼和寶鋼,現場學習邯鋼的模擬市場和寶鋼的現代化管理,極大地開闊了酒鋼人的視野,促進了酒鋼人觀念的轉變。
1997年,鋼材市場價格持續走低,冶金行業效益普遍下滑,資金緊張,多數企業經營舉步維艱。此時,酒鋼提出以“效益決定分配”的原則,對長期以來沿用的舊工資制度進行改革,分配真正拉開了檔次,收入開始呈梯次結構,并且開始向高管理、高技術、高效益崗位傾斜。
在分配制度改革的同時,酒鋼開始破除過去“統招統分”的單一用工體制,建立了多元用工新機制。在干部人事制度上,酒鋼把“黨管干部”的原則與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法人治理結構緊密結合,形成干部選拔和聘用透明、規范,使用和考核嚴格、公開,責權利基本到位,進出有序,具有酒鋼特色的干部人事管理體系。
對部分非鋼鐵產業采取了剝離、改制、調整、重組等方式,使其離開主體,走向市場,分流職工達1.7萬人。在精干主體的同時,繼續撤并機構,重新調整管理職能。經過改革,職工總人數由最高時的4.57萬人精簡到2.8萬人,其中,生產主線不足2萬人。
酒鋼減員人數雖多,但采取的是“柔性減員”,人性化決策體現了酒鋼領導人的責任感。早在1998年,酒鋼在“盡可能減少下崗,不造成社會震蕩”的原則下,通過提前退休、內部退養、崗位置換、休長假和息工轉崗等方式,多渠道分流冗員。
在精干主體、調整機構和精簡崗位人員的同時,繼續推進住房、醫療改革,取消水電、煤氣內部補貼,實行市場價格收費……改革內容涉及之多,改革力度之大,在酒鋼歷史上是空前的。
進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企業改革的根本之舉。1999年4月17日,酒鋼作為主要發起人,以鋼鐵主業中的煉鐵、煉鋼和高速線材廠的資產投資入股,設立酒鋼(集團)宏興鋼鐵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2月20日,“酒鋼宏興”(600307)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發行。
這一時期,酒鋼主動向國外先進企業學習,考察了德國巴登鋼廠,舉行了韓國浦項管理經驗研討。在這種學習中,企業的組織結構實現了從原來的“金字塔結構”向“扁平式結構”轉變,管理上推行了扁平化管理和集中一貫制。
“十五”期間到目前,酒鋼全力拓展未來生存空間,搶抓機遇,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酒鋼累計投資170億元進行大規模的項目建設,通過不銹鋼、碳鋼熱軋薄板項目和異地鋼鐵公司的建設,基本實現了企業的規模擴張、技術更新、結構調整和產品升級。
項目全部建成后,酒鋼的鋼材品種將新增碳鋼冷、熱軋薄板及鍍鋅、彩涂板卷,不銹鋼冷、熱軋板卷。板帶比由目前的50%提高到75%以上,成為我國西北最大的優質板材生產基地。
在此期間,爐卷軋機工程、黑溝礦區建設工程、宏晟電熱發電機組工程、高速線材改造工程、二軋高速線棒材改造工程、轉爐大型化改造工程、不銹鋼冷軋板帶工程、南非鉻礦工程、200萬噸碳鋼熱軋薄板工程、4號焦爐及干熄焦工程、翼城鋼鐵公司和榆中鋼鐵公司建設工程等重大建設項目,大部分已建成投產。
“十五”初期,酒鋼決定發展不銹鋼產業。不銹鋼系統包括南非鉻鐵生產、不銹鋼煉鋼、熱軋和冷軋工序,目前,酒鋼成為繼上海寶鋼和山西太鋼之后,國內第三家擁有從煉鋼到軋鋼完整的不銹鋼生產系統的企業。
碳鋼薄板的建設為酒鋼產品換代升級打下了堅實基礎。總投資53億元的碳鋼薄板項目,可形成年產連鑄坯204.08萬噸、200萬噸熱軋板卷的生產能力,生產鋼種有碳素結構鋼、低合金鋼、優質碳素結構鋼。
圍繞不銹鋼項目和200萬噸碳鋼薄板項目,酒鋼公司投入巨資加大了資源、電力、運輸、信息化等配套建設力度,為百年酒鋼奠定了堅實基礎。
以不銹鋼、碳鋼薄板坯連鑄連軋等工程為標志的一批重點建設項目的實施,使鋼鐵主業裝備水平和技術經濟指標明顯提高,逐步實現了產品結構由線棒向板帶的優化調整,企業整體競爭力實現質的飛躍。
在中國企業500強中的排位由2005年的第一百八十三位,躍升至2006年的第一百七十六位,粗鋼產量升至第十五位。根據全球鋼鐵企業粗鋼產量排名,酒鋼在全球同行業的名次為四十五位。90種產品已達到國家先進水平,部分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高強度建筑用鋼材產品打入三峽水電站、小浪底水電站、青藏鐵路、北京奧運主場館等國家重點建設工程,集團公司實施的新產品開發、質量管理和品牌信譽戰略取得重大突破。
酒鋼是個資源性企業,邁入新世紀,酒鋼的資源概念已從礦產擴展到陽光、溫差、緯度等自然要素上。為避免未來可能出現的“礦竭企衰”命運,酒鋼利用河西走廊充足的陽光及獨特的地理資源,正在鋼鐵之外打造著新型產業,力爭使新產業成為未來的接續產業之一。依據目前正在建設的國內最大的釀酒葡萄園標準,酒鋼開始建設年產5萬噸的紫軒葡萄酒業。酒鋼還積極利用陽光資源,發展綠色種植、養殖業,開展工業旅游,目前,這一產業已經初具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