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崛起西部鋼城
——酒泉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五十年建設發展紀實
滄海桑田,茫茫戈壁,崛起了西北最大的現代化鋼鐵聯合企業———酒鋼。從1958年建廠,酒鋼走過了艱辛,歷經了磨難,詮釋了希望,見證了奮斗,迎來了輝煌。
開拓者堅定的腳步聲,喚醒了大山里蘊藏千萬年的寶藏。戈壁風霜,不改酒鋼人白手起家,為國奉獻的壯志豪情。
戈壁灘上,創業者們曾流血流汗;風云突變,何去何從多曲折彷徨。艱難中奮起,堅定中前行,支持中奮進。歷經磨難的酒鋼人,不屈不撓,奮發圖強,終于實現了幾代人為之奮斗的夢想。“艱苦創業,堅韌不拔,勇于獻身,開拓前進”的鐵山精神,成為酒鋼人五十年歷程最貼切的寫照。
憶往昔歲月崢嶸,酒鋼人書寫了自己半個世紀沉甸甸的歷史;看今朝繁花似錦,歷經產品結構、產業結構、產權結構調整,酒鋼年產鐵、鋼、材超700萬噸,銷售收入超過300億元,連年進入中國企業500強,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一業為主、多業經營發展格局,躋身全國特大型鋼鐵企業行列,是甘肅省的骨干企業和利稅大戶。
展望前途一片光明,“十一五”末,酒鋼鋼鐵主業將形成千萬噸級的綜合生產能力,其中不銹鋼10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500億元,非鋼產業將得到進一步發展。涉及產品結構調整和產品升級、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六大戰略”正在全面推進。
艱難困苦千秋業,頂天立地酒鋼人。走過不平凡的五十年,酒鋼,將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工業強省戰略的推動下,堅持科學發展觀,以鑄就“百年基業”為目標,穩步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西部戈壁 “鋼鐵元帥升帳”
建國之初,共和國缺鐵少鋼。當時的地質工作者,將尋找大鐵礦作為了重要任務。
1955年10月,已在祁連山找礦逾月的西北地質局645隊“秦士偉小組”,在討賴河畔的一個大山灣里,發現了大片條帶狀的鐵礦石。因為意外地見到了一叢白樺樹,該鐵礦被命名為“樺樹溝礦”。此后,西北地質局組建鏡鐵山地質隊,又發現了黑溝礦及周圍礦點,鐵礦石儲量超過5億噸。
祁連山發現大鐵礦的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在甘肅河西走廊建設鋼廠進入到國家的議事日程中。1958年1月,冶金部部長助理徐馳在嘉峪關實地踏勘,確定了將要建設的這座鋼鐵企業的廠區位置在嘉峪關城樓東5公里處。這里當時屬于酒泉縣境內,故定名為“酒泉鋼鐵公司”。
當年3月,冶金部上報國務院,正式提出了《關于建設西北酒泉鋼鐵廠的報告》,并將建設任務交給了鞍山冶金建筑總公司。6月3日,國務院正式批準冶金部的報告,同意按年產鋼錠200萬噸的規模建設。隨后,各路建設大軍從全國各地來到戈壁荒灘上。建設酒鋼的大批物資,從全國各地被源源不斷地運送過來。
8月1日,酒鋼在酒泉縣“祁連劇院”舉行組建儀式。酒鋼經理趙北克宣布:“酒泉鋼鐵公司成立。”甘肅省委書記焦善民宣布,成立地級酒泉市,任命趙北克為酒泉市委第一書記和酒泉市長。
12月15日,酒鋼開工奠基儀式在一號高爐工地舉行,1萬多名職工參加了慶典,標志著酒鋼建設的全面開始。甘肅省委第一書記張仲良揮筆在高爐奠基石上寫下“鋼鐵元帥升帳了,一切就帶動起來了”。
12月16日,《甘肅日報》在頭版頭條以《我國又一新的重要鋼鐵基地,酒泉鋼鐵聯合企業全面開工》為題,報道了酒鋼全面開工的新聞,發表了《祝酒鋼開工》的社論。
鏡鐵山礦的發現,酒鋼的開工,使甘肅版圖上出現了兩座地級城市,先是酒泉市的設立,后是嘉峪關市的興起。
黨中央的關懷與支持酒鋼五十年的建設,得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共和國幾代領導人的深切關懷。
毛澤東主席曾特別關注酒鋼的建設。他在聽取國家計委匯報“三五”計劃時說,酒泉的鋼鐵廠要搞。他在一份報告上批示說:“攀枝花、酒鋼建設不起來,我睡不好覺!”
1966年3月23日至—2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到酒鋼視察。隨行的有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薄一波,西北局第一書記劉瀾濤,國家建委主任谷牧、國家計委副主任余秋里、冶金部部長呂東等。1位政治局常委、2位副總理、18位省部級領導同時到酒鋼,級別之高,領導人之多,在酒鋼歷史上少有。在酒鋼期間,鄧小平等中央領導聽取了酒鋼建設情況的匯報,研究、決定了酒鋼建設方針、規模和進度,形成了工作紀要。
1992年8月10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的江澤民來到酒鋼視察。視察期間,他多次贊揚酒鋼的生產建設和酒鋼職工艱苦創業精神。江澤民說:“你們在這里建成這樣一個鋼鐵基地很不容易。”他勉勵酒鋼領導,要在現有基礎上加快發展速度,為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作出新貢獻。
1999年9月13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中央書記處書記的胡錦濤來到酒鋼視察。胡錦濤參觀了酒鋼建設展覽,看望了第一線鋼鐵工人,聽取了酒鋼領導的工作匯報。
胡錦濤說,酒鋼建設41年來,廣大職工發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創業精神,并且與改革開放時代的特征結合起來,使酒鋼的建設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胡錦濤說,酒鋼的發展比我原來預料的要快,比我想象的要好。酒鋼是整個西北的一顆明珠,是西北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酒鋼還要繼續發展,特別是進入21世紀時,要把酒鋼建設得更好,要繼續把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同改革開放的時代特征結合起來,保證酒鋼在面向新世紀的發展中取得更大成績。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中央其他領導同志吳邦國、溫家寶、李長春、周永康及喬石、朱镕基、李瑞環、尉健行、曾慶紅、吳官正等也先后到酒鋼視察或聽取酒鋼匯報。
建設歷程中的巨大磨難酒鋼自1958年開工,其建設歷程始終與國家政治經濟的發展變化息息相關,建設前期停停建建,經歷了巨大的磨難。
1960年,酒鋼建設正如火如荼。到年底,一號高爐結構,電廠基礎,鏡鐵山礦露天采礦山體大爆破、部分井巷掘進等相繼完成。然而,隨著國家經濟陷入困境,投資明顯不足,糧食和蔬菜供應更成為大問題。5萬多名建設者開始勒緊褲帶,甚至駱駝草、榆樹葉都被用來充饑,患浮腫病者占到職工總數的15%以上。
3年建成酒鋼的原定計劃不可能實現了。1961年初,中共中央西北局召開蘭州會議,決定之一就是暫緩酒鋼建設,疏散職工,移地就食。已經集結的5萬多人,建設主力基本撤回鞍山,其余人員疏散到新疆、江西等地。1500多名留守職工在樊天佑的帶領下,繼續堅守戈壁灘。1962年5月,中央決定酒鋼下馬。
酒鋼恢復建設,始于1964年7月。此時,國民經濟已經好轉,毛澤東主席過問了酒鋼建設。
為了落實毛主席的指示,是年7月,國家相關部門負責人會同甘肅省領導一起來到酒鋼,在現場召開會議,決定恢復酒鋼建設,投資20億,2年準備,8年建成。會議重新確定了酒鋼的建設規模,酒鋼更名為“三九公司”。
酒鋼建設隊伍開始了新一輪集結,當年底人員就達到3000人。1965年2月,中共中央西北局作出決定,要求西北各省、自治區組織有關協作部門,全力支持酒鋼建設。1966年底,酒鋼職工人數達到3.3萬人。
酒鋼重建剛剛起步,文革狂飆席卷戈壁,一批干部受到揪斗,建設基本停滯。
1969年,中蘇關系緊張,因為酒鋼到外蒙邊界的距離僅200多公里,酒鋼在三線建設中的地位開始動搖,轉爐、軋機等大型設備被遷往內地的舞鋼、本鋼和四川長城特鋼廠。接著,冶金部變更了酒鋼的建設規模,確定年產商品鐵100萬噸,取消了鋼和材的建設計劃。
1970年,粟裕將軍受周恩來總理的委托突訪酒鋼,6月下旬,著名的“全國抬酒鋼”會議召開。會后,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的325個單位,先后加入到支援酒鋼建設的行列。
這一年,酒鋼建設盛況空前。9月30日凌晨1時40分,一號高爐煉出第一爐鐵水。至此,承載著酒鋼數萬人理想和希望的一號高爐終于出鐵了!
出鐵后的酒鋼,雖然有了產品,卻落入建設規模縮小、產品品種單一、產量徘徊不前、高爐配套緩慢。酒鋼迫于當時的形勢,采取先建高爐,簡易出鐵,再配套鐵前工序的方法,背離了煉鐵生產規律,也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陷入企業連年虧損的低谷。
一號高爐投產后的10多年間,酒鋼一直有鐵無鋼。1975年1月,冶金部會同甘肅省向國家計委提出了加速酒鋼建設的報告,擬定酒鋼分兩期進行建設,這個報告得到了國家計委的批準。然而,1979年4月,工程再次停工。
抓住機遇 實現企業發展的大轉機
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社會發展出現了重要轉折,酒鋼也終于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在韓顯沛等領導的多方努力下,1980年8月,甘肅省、冶金部向國務院提出《關于聯合籌資挖掘酒鋼潛力,發揮優勢支援西北邊疆建設的報告》。這個報告要求投資1.8億元,以完成酒鋼的配套建設。
1982年2月,國家正式下發文件,函告冶金部、甘肅省,同意酒鋼進行配套建設,批準煉鋼連鑄工程立項。這份非同尋常的文件,凝結了酒鋼人二十余載的心血和汗水,這意味著酒鋼開始了向鋼鐵聯合企業轉軌。
1983年2月,酒鋼煉鋼連鑄工程進入全面建設。與此同時,酒鋼的管理體制和領導成員也發生了重大變化。8月,中共甘肅省委決定,嘉峪關市與酒鋼公司機構分設。至此,結束了延續12年多的酒鋼與嘉峪關市政企合一體制。
1984年5月,甘肅省和冶金部現場辦公會議召開。在短短的時間里,100多人上礦山、下車間,幫助酒鋼解決了多年積累下來的困難和問題,這不僅在甘肅省沒有過,在全國冶金系統也沒有先例,酒鋼從此步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
1984年年初,煉鋼工程陸續開工。經過910天的緊張施工,1985年12月24日,酒鋼煉鋼工程建成投產。當晚,當第一爐鋼水從轉爐中傾入鋼包時,人們歡呼雀躍、淚光漣漣。為了這一天,酒鋼人整整奮斗了27年!
酒鋼出鋼,也是中國鋼鐵工業的大事。第二天的《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報道了酒鋼煉鋼投產的消息。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甘肅日報》等各大新聞媒體,也都報道了酒鋼出鋼的消息。
1985年,酒鋼實現利潤1000萬元,標志著酒鋼徹底甩掉了“全國冶金企業虧損大戶”的帽子,企業經營由此發生了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