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煤田地質局綜合普查隊成功打出天水市秦州區第一口地熱井,單孔井深1752米,日出水量超過1000立方米,井口溫度達攝氏45度。8月5日,甘肅省地質勘查基金中心組織的專家組對項目野外工作進行現場驗收時,一致認為該項目取得了顯著的勘查成果。

“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皂郊鎮地熱資源普查”項目是省地質勘查基金項目,由甘肅煤田地質局綜合普查隊承擔。該項目分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于2019年9月開始,當年完成1:25000萬遙感地質解譯45.77平方千米、1:25000萬專項水文地質填圖60.75平方千米、重力剖面測量6.12千米、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195點。從而全面了解普查區的地層層序、巖性特征和構造形態等特征,初步查明地下水的形成條件、賦存狀態與運動規律,初步判斷區內可能與地熱水有關的斷層及其之間的關系;重力剖面測量及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綜合剖面,初步查明斷裂構造分布、性質及其相互關系。圈定了重點工作區,初步選定勘探地熱井位。2020年1月,甘肅省地質勘查基金管理中心組織專家對該項目的野外原始資料驗收時評定為良好級,建議項目續作。
2020年項目續作后,技術人員進一步發揮該隊物探專業優勢,在第一階段工作基礎上通過增加音頻大地電磁測深剖面測量和氡氣剖面測量等工作手段,經專家認真研究資料,深入現場反復論證,通過物探地質對比研究,最終確定了ZK01號鉆孔孔位。10月鉆探工程正式施工后,大家克服疫情、地質環境影響,狠抓質量,確保安全,堅持綠色勘查。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本著為地方經濟發展做貢獻,為地方群眾辦實事的初衷,采用科學鉆探手段,適時調整鉆進速度,穩鉆穩打,終于在今年7月份完成探測井的施工。井深、水溫、出水量達到與設計基本吻合的程度,顯示出精確、嚴謹的技術水平。

甘肅省地質勘查基金管理中心主任、正高級工程師柳永剛指出,從現場驗收的整體情況來看,這個項目取得了非常好的地質勘查成果,這一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天水市地方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得益于甘肅煤田地質局的指揮協調,得益于當地群眾的積極配合,也得益于項目承擔單位的苦干實干。通過現場溢出的氣味和品嘗口感,初步判定水質礦化度低,含硫較高,為理療熱礦水。該地熱井的成功實旋,為本區后續地熱資源試采及天水市地熱資源進一步勘查與開發遠景規劃奠定了基礎,也將為秦州區搶抓“碳達鋒”的歷史機遇,發揮溫泉資源優勢,打造以溫泉度假、民俗文化、健康養生為核心的綜合體旅游項目助力加油,為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和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機遇。(秦錦麗 魏桂花)
(天水在線編輯:康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