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天水之“水”一個“清”字
我市是歷史文化名城,有著“隴上江南”的美譽。2004年,天水市委、市政府提出“創建最佳人居環境城市”的口號,目的是要將我市建成一個名副其實的“隴上小江南”,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而污水處理則是城市打造最佳人居環境的一項基礎工程。
就天水市目前的城市區域排水管網而言,雨水、污水系統還沒有形成分離設置,雨污混流,絕大部分生活污水只經過化糞池處理,還有相當一部分平房住戶生活污水沒有經過任何處理就直接排放。工業廢水大部分也沒有經過處理排放下水道或直接排放城市河道。一些污染嚴重的企業雖然設有廢水處理設施,但處理設備陳舊,運行不正常,處理量小,處理效果較差。據統計,全市共有污水處理設備42臺,其中秦州區26臺,多數分布在機械電子行業主要處理電鍍廢水。僅渭河與藉河的年接受排污量達2970.1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為1016.1噸,生活污水排放總量為1954噸。近年來,由于持續干旱少雨,藉河水流量明顯減少,枯水期經常斷流,水體稀釋自凈能力下降,加之城區污水直接排放城市河道,使藉河水體受到嚴重的污染。根據歷年對藉河水質的監測評價,藉河污染屬有機污染,污染程度為中度污染與重度污染。要把天水打造成隴上最佳人居環境城市,就要對城市用水進行處理。
在省委、省政府的關懷與支持下,天水市秦州污水處理廠經過市委、市政府的醞釀,于2002年開始投資興建。為了確保整個工程的質量與技術,污水處理廠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領導下,成立了由市紀檢委、計委、財政局、建設局、監察局組成的秦州污水處理辦公室,設備招標工作由甘肅省設備招標交易中心代理。該工程所有中標單位都是選取了國內及國外名優產品,而且設備性能指標完全符合工藝設計要求,這給污水處理的可靠性運行奠定了基礎。
秦州污水處理工程為省重點國債項目,總投資17915.77萬元,工程建設規模為每天能處理污水6噸,建設配套管網45.24公里。污水處理工藝采用SBR工藝,污水處理后達到國家一級排放標準。秦州污水處理工程于2002年9月開工建設,目前完成污水截流管網15.04公里,廠區SBR反應池及11座隨工藝配套的建(構)筑物土建已經完工,設備供貨按計劃陸續到場,到貨率達65%,設備驗收合格率100%,設備安裝,廠區管網已經全面啟動。截止目前,累計完成工程投資8600萬元。資金籌措及到位情況是:目前籌措資金9706萬元,其中國債資金6300萬元,銀行貸款3000萬元,地方自籌措資金406萬元。其中國債5000萬元,銀行貸款1705萬元,地方自籌資金406萬元。
2005年工程進度總目標為:7月初完成廠區設備安裝及管網工程,8月底完成污水截流管網工程,8月份完成污水截流管網全線貫通工作(除藉河北岸),同時建成生產樓,10月份達到系統聯運試運行。從秦州污水處理廠建設伊始,這個工程以高的起點,嚴格按照全國節水城市要求,完善各類法規,建立健全機構職能、強化職能管理水平,在建立合理的水價體系上從嚴出發,科學論證,推廣節水型器具,加強用水定額管理和宣傳力度,提高市民節水自覺性。污水處理的兩個重要環節體現在管網建設與污水處理建設上,污水處理相對要集中些,這對業務管理與技術要求上不受其它因素的影響。但管網在整個城市的污水接取和流程上,都會與城市居民生活,建設上互相影響。污水處理廠針對這些難題,主動出謀劃策,積極協調有些事宜,按期完成已開工或已列入規劃的污水處理廠管網通道。搞好城市排水系統雨污分流,嚴禁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通過雨水管道輸排,在提高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上,污水廠首先建立必要的政策法規,對內部進行了科學的方案指導,在推進城市污水資源化,加快污水再生利用市場進程,有前瞻性的審視城市污水處理的新趨勢,在預備性提高城市污水處理回用率上,大大超過了原有方式與原水平線。污水廠的建成,為藉河與渭河減輕污染,提高水質有著十分必要的意義。對加強河道整治,擴大城區內河管理范圍,實行水面保潔一體化,啟動河道配水工程,檢查疏通原有排水管網,全面改善地表水環境質量意義重大。污水處理廠成了我市建設隴上最佳人居環境城市的步驟之一。
秦州區是我市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改善城市環境質量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內容,是實現城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城市建設、環保部門做了大量工作,城市面貌大為改觀,硬件建設質量趨于改善。天水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對努力完成“十五”計劃確定的城市環境保護目標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