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新風潤秦州
——秦州區2008年上半年民生工作紀實
□石蒼林
“讓老百姓勞有所得、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學有所教、病有所醫”。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惠民政策猶如一縷和煦的春風,在廣袤的秦州大地上涌起涓涓的暖流。今年,秦州區正是按照這樣的思路,推動了民生工作的深入開展。
社會保障 多管齊下撐起為人民保障大廈
馬某是石馬坪辦事處南一社區的下崗工人,今年已70歲了,由于無法辦理養老保險,她對今后的生活感到無望。今年4月份,社區社保站的工作人員動員她參加新啟動的首保超齡養老保險,她在社區工作人員的陪同下一次繳清了養老風險金。從現在起,她每月可領到525.4元的基本生活費,以后的日子有著落了。一提起這事,老人家就一個勁地說:“黨和政府沒忘記我們這些老工人,還想著我們,解了我們的后顧之憂。”
今年4月份,秦州區根據省市有關精神,在全區啟動實施了首保超齡人員養老保險工作,制定了操作性強的參保政策,統一參保政策口徑,規范工作程序,創新工作方法,取得了明顯效果。從4月份至今,接待群眾來訪2200多人次,為2462人辦理了超齡養老保險,征繳養老保險費3180萬元,對其中符合享受養老保險待遇年齡的1279人從5月份起每人發放養老金525.4元,馬某老人就是其中之一。
據了解,今年以來,秦州區不斷加大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力度,逐步完善了城市居民低保,農村居民低保,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城市居民首保超齡人員養老保險等一系列社會保障工作體制,采取常規與動態管理相結合的辦法,多渠道籌措資金,抓制度、抓支付、抓擴面、抓落實,有效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保障能力,截至6月底,城市新納低保戶17792戶46939人,累計發放低保金4095.5萬元;農村新納低保戶2743戶10200人,累計發放低保金238萬元,并根據省市有關精神將保險標準由每年600元提高到了685元;清理城市超標戶298戶813人,醫療救助審批72戶72人,發放救助資金19.943萬元;發放失業金125.65萬元。提高了養老保險金發放標準,由原來的每人每月757.63元提高到849.27元,人均提高了91.65元,1至6月份為3571名企業離退休人員發放養老金1884.99萬元,發放率達100%。
住房保障 為住房困難家庭遮風擋雨
石馬坪辦事處東團莊社區的曹志賢老人一個人住在不足5㎡簡陋平房里,生活十分艱難,老人又不想給政府添麻煩,幾次廉租房補貼摸底老人都沒有主動申請,在今年社區組織的排摸工作中,社區工作人員了解到他的情況后,主動上門為老人辦理了廉租房補貼,現在老人每月可拿到72元的全額補貼。筆者見到老人時,正趕上社區工作人員為老人送去了第二季度的住房補貼216元。老人感激地對筆者說:“社區的這些娃娃真好,每次都會把錢給我送來,真的要感謝這些娃們。你是記者,要在報上好好宣傳宣傳。”
石馬坪辦事處的工作人員告訴筆者,截至6月底,辦事處已為140戶449名住房困難戶發了放廉租房租賃補貼,保障住房面積達到4013.75㎡。
據了解,今年以來,秦州區把保障城鎮最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當作是社會關注、群眾關心、關系社會大局穩定的一項民心工作來抓,通過排查摸底建立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檔案,制定詳細實施方案和發展規劃,繼續采取以發放租賃補貼為主,災物配租為輔的保障方式,為1263戶發放補貼資金138萬元,并于6月份啟動了西關“安民家園”套建200套廉租住房建設項目,建筑面積達1萬㎡。
該區房管局的負責人告訴筆者,盡管5.12大地震對全區造成了較大影響,但我們的住房保障計劃并未改變,今年將繼續擴大保障覆蓋面,努力使城鎮居民中人均居住面積在8㎡以下的住房困難家庭全部享受住房補貼,做到應保盡保。
醫療保障 老百姓看病不再難
今年,秦州區通過將原來低保人員醫療保險與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實行并軌,提高城市低保人員醫療保險報銷水平,繼續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為廣大城鄉居民撐起了健康綠蔭。
西關辦事處環西社區的低保戶王炳軍,患有腦梗塞,幾乎每年要住一次醫院,他住去年院花去18825.2元,按低保人員醫療保險,報銷4099.4元,占總費用的21.7%;今年住院花了3973.65元,按并軌后的標準報銷了1751元,占總費用的44%。王炳軍老人說,這可真是黨和政府為我們這些困難人辦的一件實事,要不是黨的政策好,我真不知道病成啥樣子。該區在城鎮將原來低保人員醫療保險與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實行并軌的同時,堅持抓好了城鎮居民參加醫療保險工作,截至6月底,已有179275人辦理參保手續,占全年總任務的95.8%,居民個人繳納醫療保險費36萬元,已為1296人支付住院費178萬元。
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方面,該區通過加大宣傳力度,擴大新農合覆蓋面,提高新農合報銷標準,使農民的健康意識普遍增強,大病及時住院的明顯增多,改變了以往農村普遍存在的“小病扛,大病拖”的現象,提高了農民的健康水平,減輕了農民的住院費用負擔。平南鎮梨樹村村民顧自國,因患重型閉合性腦挫傷到天水市第一人民醫院住院治療,花了31134.95元,出院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為其報銷10000元的住院醫藥費;玉泉鎮玉泉溝村參合農民張鳳蘭,患十二指腸潰瘍于在秦州區人民醫院住院治療,花費醫藥費6123.74元,出院結算時,按規定她得到了3361.55元補償金。還有許許多多的參合農民都在新農合政策中得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今年以來,該區又有405135名農村居民參加了新一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區農民參合率由去年的80.24%大幅度上升為93.75%,比上年增長了13.51個百分點。截至6月底,共為4947名住院農民補償醫藥費633.67萬元。
該區新農合辦的負責人說,目前,全區新農合制度框架已基本形成,管理模式正在逐步走向規范,新農合的實施地降低了農民就醫費用支出,減輕了就醫負擔,有效地增強了農民的抗大病風險能力。
教育保障 撐起千萬學子希望的明天
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保障每一位孩子受教育的權利,真正做到“學有所教”,是秦州區實施教育保障工程,落實國家惠民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今年該區共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99250人,享受免雜費學生數76061人,占全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數的76.64%,占全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數的100%;今年春季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全部提供免費教科書,發放寄宿生生活補助款124.2萬元。在此基礎上,該區不斷強化措施抓教育質量的提高,今年全區高考本科上線1041人,本科上線率18.10%,二本上線總人數比2007年凈增162人,增長率18.43%,是恢復高考后增長率最高的一年,高考本科上線人數首次突破900人和1000人兩大關口。
為了讓考上大學的學生能順利入學,該區及時啟動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工作,對2008年的貸款人數和貸款額度進行了摸底,并將今年參加高考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延伸到學生就讀的學校,由所在中學成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小組,在嚴格申貸條件、適度控制貸款規模的基礎上,實現應貸盡貸,時間初步安排在8月初到9月底,10月份完成審核審批工作,11月開始發放貸款。目前,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的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就緒,貸款工作將按計劃有序進行,屆時將為廣大寒門學子提供高校便捷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