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擎助增收
——秦州區農民依靠科技發展養殖業小記

如何把畜牧產業做強做大,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亮點?秦州區主動出擊爭項目、營造環境引項目、依靠科技建項目,通過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全區畜牧業走上了項目拉動、示范帶動、科技推動的良性發展路子,全區畜禽養殖向規模化、專業化、商品化方向快速發展,全區畜禽飼養量達136.55萬只,畜牧業總產值達1.1億元,人均牧業收入275元,成為拉動農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今年,該區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一中心,依托區域優勢及資源優勢,按照《天水市13111草畜富民工程實施方案》總體要求,在加強生豬、家禽生產的同時,把加快發展牛羊為主的草食畜牧業作為著力點,在養牛改良基礎較好的娘娘壩廟川和養羊基礎好的楊家寺越馬村,開展摸底調研,為西門達爾牛、青川牛以及波爾山羊新品種選育打下了基礎。以良種引進、凍配改良、地方品種保護為重點,推進良種繁育體系建設,舉辦各類培訓班20期,培訓人數3155人(次),發放宣傳資料6500余份。肉羊養殖從良種入手,先后從山東、河北、河南等地引進小尾寒羊等肉用種羊1100只,為全區16鄉鎮提供了種源保障,已建成牛改凍配點24個,授配黃牛742頭,可繁母豬保險1793戶6687頭。截至目前,該區牛飼養量達4.67萬頭,羊飼養量4.21萬只,豬飼養量 15.57萬頭,雞飼養量112.1萬只,肉類總 產量 達6067.8噸,禽蛋產量達2894.2噸,奶類產量達1483.8噸。
與此同時,該區以標準化養殖為核心,以示范點建設為契機,在汪川鎮南溝村和皂郊鎮下寨子村分別建成標準化養豬示范小區和奶牛養殖示范小區,在16鄉鎮建立牛羊改良示范點,強化科技示范“孵化器”作用。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農村千家萬戶散養畜禽的方式逐步向規模化、專業化方式轉變。全區各類規模養殖戶5938戶,新發展規模養殖戶152戶,建成和完善各類規模養殖場72個,新建規模養殖場9個,規模養殖專業村12個,新建3個,全區改建擴建龍頭企業11家。同時,進一步完善區、鄉、村三級防疫監測網絡,新建市級防疫示范鎮1個,區級防疫示范鎮3個,新增區級防疫示范村8個,建立區級疫情監測點32個,鄉級監測點420個,成為該區畜禽養殖戶動物疫情防控的“安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