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州區外宣辦 辛志鋒)7月7日上午,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市工商聯黨組書記馬繼伯,市民委主任呂惠安帶領麥積區政協副主席、區委統戰部部長師雷現,甘谷縣、秦安縣、武山縣委統戰部副部長、區民族宗教局局長,麥積區、清水縣臺辦主任,張家川縣民族宗教局副局長一行10人,就秦州區近年來民族工作和第九個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開展情況及民族政策法規落實情況進行了督查。區委副書記成少平,區政協副主席、區委統戰部部長縣毅陪同督查。
督查組一行先后深入太京鎮窩駝村、楊師傅清真糕點坊有限公司、中城街道辦事處伊民巷社區通過查資料、聽匯報、座談的方式,就新農村建設、民族企業發展、城市民族工作進行了督查。同時,為省委宣傳部、省委統戰部、省民族事務委員會頒發中城街道辦事處伊民巷社區的甘肅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單位進行揭牌。

近年來,該區民族工作緊緊圍繞區委、區政府的中心工作,堅持“抓經濟、促發展;抓團結、促穩定”的工作思路,立足服務職能,妥善解決民族工作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認真開展民族經濟發展調查研究,為全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貢獻力量。一是建立健全民族工作機制,加強組織領導。二是各級黨委把黨的民族政策的學習宣傳列入各級黨政組織的學習內容,堅持不懈地進行黨的民族政策的宣傳教育。三是區委把民族工作方針政策的學習培訓列入黨校教學計劃,在各級干部培訓中加強對民族政策的學習培訓。四是以每年“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為契機,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和諧單位、和諧社區、和諧鄉村、和諧學校”創建活動。在宣傳活動中,累計發放民族政策理論、清真食品管理條例、宗教事務條例等宣傳資料18000多份,懸掛、張貼宣傳標語650多條,廣播站播放宣傳稿件200余篇。五是加強清真食品規范化管理。針對貫徹落實《條例》的需要和秦州實際,該區政府出臺《天水市秦州區清真食品管理暫行辦法》,進一步明確職責權限,制定了清真標志牌的申辦、發放和監督管理等各項工作制度。截止目前,該區共有生產、加工、經營清真食品的個體、企業180多戶,從業人員3000多人。已辦理清真食品經營許可證的160多戶。六是著力加強城市民族工作。每年對中城街道伊民巷社區和自治巷社區少數民族困難家庭、流動少數民族生產、生活中遇到困難開展一對一幫扶,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有效地維護了民族團結的大好氛圍。全區城市少數民族領取低保人數3800多人,占全區城市少數民族總人口的40%。培訓轉移城市少數民族中青年勞動力2000多名,占全區城市少數民族總人口的20%。七是加快少數民族經濟發展步伐,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增加活力。八是及時化解民族領域矛盾糾紛。區委、區政府非常重視涉及民族領域的矛盾糾紛問題,完善了民族宗教工作矛盾糾紛三級網絡排查調處工作機制,有效化解涉及民族問題的各類矛盾糾紛維護了全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大好局面。

在第九個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中,該區在少數民族聚居的鄉鎮、街道著重宣傳黨和國家的民族方針政策、民族基本知識以及民族團結進步的重大意義,教育引導廣大少數民族群眾特別是漢族群眾真正樹立民族平等的思想觀念,牢固樹立公民意識、大局意識和“三個離不開”的思想,不斷鞏固和發展“平等、互助、和諧”的新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堅持不懈地在廣大干部群眾中開展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法律法規和民族基本知識的宣傳教育,使第九個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成效顯著。一是利用多種形式進行宣傳教育。各鄉鎮、街道和有關部門通過廣播、電視、網絡、懸掛橫幅、張貼標語、辦學習專欄、黑板報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民族團結進步模范的先進事跡,教育、引導、激勵各族干部群眾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貢獻力量。二是設點進行宣傳。區民宗局在區政府門前舉辦了第九個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咨詢活動,當天發放相關宣傳資料900余份,接待群眾咨詢300人次。三是在教育系統確定試點開展“四個一”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在回民小學和逸夫中學開展了民族團結教育試點工作,落實《秦州區中小學民族團結進步指導綱要》,把民族團結教育納入學校日常教育教學課程,并開展了“各民族相互團結、各民族相互關愛”的主題班會,并發放民族政策基本常識等宣傳資料8000余份。四是開展“三下鄉”活動。今年,由區四大組織領導帶領統戰、民宗、計生、民政、科協、果業以及區伊協、區基督教“三自愛委會”等單位負責人共同參加,在小莊村開展了第九個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三下鄉”活動。活動當天,還為困難群眾、二女戶發放慰問金共計4000元。義診500余人,免費發放藥品價值8000余元;培訓果農100余人,發放科技圖書350余冊;現場創作書畫作品320多幅。五是加強清真食品市場依法管理。宣傳月期間,該區邀請市民委和市清真食品協會領導,對清真食品市場進行了為期三天的專項檢查。檢查清真食品經營、加工企業門店77戶。六是強化社區民族工作。宣傳月期間,該區重點強化社區陣地,為城區6個社區制定了工作制度和宣傳專欄。同時,舉辦了回漢群眾聯誼會、座談會等,有力地促進了民族團結,密切了鄰里關系,營造了和諧社區的生活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