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創新為引領
推動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
——訪秦州區科技局局長郭寶祿

(秦州區外宣辦)秦州區是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正在申報創建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黨的十八大對科技進步和創新提出了新要求,同時也給秦州區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為此,記者采訪了秦州區科技局局長郭寶祿。
郭寶祿說,“黨的十八大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明確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凸顯了科技創新的重要性。”
“對科技行政管理部門來說,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關鍵就在于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建立相應的科技管理工作機制。作為科技管理工作者,我們要深入學習,深刻領會中央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歷史背景、時代要求和戰略部署,切實增強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和水平。”郭寶祿略頓了一下,接著說,“加強干部學習至關重要。我們在組織黨員干部學習中,突出了‘八學’。一是領導帶頭表率學,充分發揮班子成員的作用,帶動和提高干部職工學習的積極性。二是專題發言深入學,給每位干部職工結合本職工作確定一個專題,聯系理論,深入思考,提高學習效果。三是制度約束推進學,在學習過程中堅持每周一的集中學習不間斷,自學有落實,使學習有計劃、有目的、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干部職工的集體和自學時間均已達到20學時,學習筆記達到5000字左右,每個黨員寫心得體會1篇。四是廣泛宣傳引導學,為了引導干部職工的學習,我們采取了制作專欄、準備專用筆記本、設立網站欄目等幾項措施進行學習引導,濃厚宣傳氛圍。五是業務骨干帶動學,確定4名學習骨干,在搞好自身學習的同時,帶動和督促其他干部職工的學習。六是先進典型示范學,把挖掘、培養、樹立典型貫穿于學習的始終,及時推廣機關干部職工學習和工作的先進典型,培養良好的學習風氣,激發工作熱情,推動學習的深入深化。七是因人施教分類學,班子成員、黨員干部職工按照不同的分工要求,分別從各自實際出發,分類學習,相互溝通,主動交流,活躍了學習氣氛。八是互幫互助結對學,在廣泛交流、討論的基礎上,大家自選結對,互幫互助,相互激勵,促進了‘比、學、趕、幫、超’的學習氛圍,增強了學習效果。”
談及秦州區科技工作,郭寶祿滿懷信心。他說,“首先,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社會各界、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廣大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攻堅克難,創新求實,科技工作的基礎不斷夯實,科技服務各項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
2012年,我們按照“注重示范、突出引進、著力創新、強化推廣”的原則,以各類科技項目為載體,以科技特派員試點為突破口,緊緊圍繞“十大科技工程”,全力實施科教興區戰略,有效提升了全區科技水平,促進了全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全年共實施各級各類科技項目56項,科技資金投入289.1萬元,涉及工業、農業、醫療衛生等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組織鑒定驗收科技成果35項。引進北京翰博幼兒園、皇城國際大酒店2個科技項目,引進資金3600萬元。建立以玉米、小麥、洋芋、中藥材、蔬菜等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示范點23個,引進農業新品種40個、新技術18項,大幅度提高了全區農業科技含量,全區農作物優良品種普及率達到98%以上。組織實施各級各類工業科技項目28項,取得科技創新成果17項,達到國內領先或先進水平共有4項,民營企業專利成果轉化達到90%以上。區科技局榮獲“全國科技管理系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以黨的十八大為指引,科學謀劃工作,求實創新干事,努力推動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郭寶祿說。
我們要進一步利用科技發達地區在人才、技術、資金、設備、創新環境方面的比較優勢,與其建立互利共贏的協同創新網絡、平臺和機制,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和國際化水平。集中力量修改完善《秦州區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規劃》,狠抓科技項目的爭取和招商引資,加強科技項目管理,抓緊抓好2013年度新列科技項目的申報、調研和論證工作,年內爭取立項各類科技項目20項,成果轉化15項,抓好科技成果鑒定驗收工作。充分發揮政府的參謀助手作用,辦好《政務、科技、經濟導讀》和科技特派員簡報,為政府科學決策和推動全區科技事業提供依據。進一步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大對企業的扶持力度,加強與駐區部、省屬企業和省內外科研院所的聯合,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力爭全年發展民營科技企業2—3家,帶動全區工業健康快速發展。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推動農業科技進步,重點做好果品基地、中藥材、甜玉米示范推廣等示范基地的建設工作,同時在農產品批發市場、農頭企業、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產業重點村和種養大戶等經濟主體中建立起一批信息網點,進一步完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緊緊圍繞“十大科技工程”,突出農業工業科技進步,認真做好各項工作,全力實施科教興區戰略,不斷提升科技水平,促進全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