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秦州民政事業發展新局面
——訪秦州區民政局局長李仲強

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善社會救助體系,健全社會福利制度,支持發展慈善事業,做好優撫安置工作”、“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等一系列涉及民政領域的科學論斷,對民政事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我們進一步做好新時期民政工作指明了方向。李仲強說。
區民政局作為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的重要職能部門之一,擔負著依法管理社會行政事務、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權益和民主政治權利、維護社會公平、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社會進步的職責。今后,區民政局以“以人為本、為民解困、為民服務”為宗旨,履行職責,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不斷提升民政民生保障水平和民政公共服務能力,更好地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服務。
李仲強說,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按照區委、區政府的安排部署,結合全區民政工作實際,把學習十八大精神與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結合起來,與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結合起來,與推動全區民政“十二五”規劃的貫徹落實結合起來,與推進當前工作緊密結合,積極采取多項舉措,加大學習宣傳力度,教育引導民政系統全體干部職工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深刻領會黨的十八大的重大意義、精神實質及關于民生工作的要求。一是加強宣傳教育,深化思想認識。制定了全局學習貫徹十八大會議精神實施方案,采取集中學習和個人學習相結合的方式,領導干部帶頭,有計劃、分層次抓好學習,積極開展座談討論,走訪調研和送溫暖慰問活動等,切實將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大精神上來,讓學習黨的十八大精神成為廣大黨員干部的自覺行動。二是創新學習載體,營造良好氛圍。通過組織開展一次集中學習、撰寫一篇學習心得、組織一次主題黨課、召開一次座談研討、開設一個學習園地的“五個一”學習實踐活動,進一步增強學習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加深了民政系統廣大干部職工對黨的十八大報告的理解和認識。三是聯系工作實際,推動科學發展。全體干部職工把學習十八大精神與推進當前工作緊密結合,強化對民政事業發展大局的把握,找準影響和制約民政事業發展中的不穩定因素,將科學發展觀貫穿到民政工作的全過程,不斷鞏固民生保障工作成效,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全力做好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各項工作。

2012年,區民政局以完善民生保障工程和創新社會管理為抓手,堅持基礎工作抓規范、難點工作求突破、重點工作創特色、整體工作上臺階的工作方針,不斷強化工作措施,健全投入機制,完善服務功能,扎實推進全區各項民政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全區有各類民政服務對象24.89萬人,其中:城鄉低保對象85030人;五保供養對象1509人;優撫對象3530人;老年人66648人;因災因病救助對象8.2萬人;其他服務對象1.38萬人。
一是努力發揮保底作用,社會救助和災害應急救助體系建設取得新突破。創建了醫療救助定點醫院和“一站式”服務新平臺,減少了申報審批環節,極大地方便了困難群眾就醫。城鄉低保連續多年實施提標提補工作,低保標準年均增長10%以上,民政民生資金投入翻了一番,2012年城市低保標準平均提高了15.5%,由月人均230元提高到266元,人均補差由171元提高到202.5元;農村低保標準平均提高了35.8%,由年人均1096元提高到1488元,月人均補差由72元提高到93.3元。農村低保標準平均提高了35.8%,月人均補差提高16%,由72元提高到93.3元;全區五保供養標準由每人每年2413元提高到2796元。2012年共為全區17902戶、47646人城市低保對象累計發放低保金8203.43萬元,副食補貼3300.73萬元,取暖補助734萬元,為13948戶37384人農村低保對象累計發放保障金 4188萬元,為1330戶1509人農村五保對象共發放五保供養金419.19萬元,為113名孤兒發放基本生活費63.42萬元。實施城鄉困難群眾醫療救助26134人次,發放醫療救助資金2180萬元。臨時救助各類救助對象2300多人次,發放救助資金280多萬元。進一步提升了全區救災救濟能力,完善和規范了防災救災工作機制,組建了461名村級災害信息員,開展了村級災害信息員的職業技能培訓,實施了自然災害應急救助指揮系統和區級中型避難場所建設,會同商務部門與4家大型商貿企業簽訂了救災物資儲備協議,下撥受災群眾生活安排款218萬元,冬令生活救助資金370萬元,籌資30多萬元購置棉衣500床、棉被500件和毛氈200件,妥善安排農村受災困難群眾和五保老人等弱勢群體越冬期間的基本生活,確保他們有飯吃、不受凍,安全溫暖過冬。近期,我們為城鄉低保戶、優撫對象和農村五保戶發放一次性生活補貼2328.3萬元。投入資金39.8萬元,組織開展了對農村受災困難群眾、農村五保戶、城鄉低保戶、特困戶、優撫對象和高齡老人等特殊困難群體的節前走訪慰問活動。
二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城鄉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和社會組織實現新拓展。積極推廣“四議三雙”經驗,進一步完善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的長效機制,深入抓好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六規范一滿意”工作,全區各村(居)政務公開面達到100%。創建了4個省級城鄉示范社區和2個全國防災減災示范社區,新建了6處城市社區服務陣地,目前,41個城市社區中,有綜合辦公室的35個,“五室一場”(即老年日間照料室、娛樂活動室、圖書閱覽室、綜合辦公室、警務室及活動場所)健全的有14個,城市社區基礎設施更加完善,“一站式辦公”、“一門式服務”功能逐步健全,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取得初步成效,建成了48個農村示范社區,社區建設經驗在周邊地市和兄弟縣區得到推廣交流。成立了區社會組織黨工委和68個社會組織黨組織,加強對全區社會組織創先爭優活動的組織領導,被評為“全國社會組織創先爭優活動優秀指導單位”。
三是扎實開展軍民共建活動,雙擁優撫安置工作得到新推進。廣泛開展了“天蘭雙擁文明線”共建、科技文化擁軍、扶貧濟困及軍地援建“雙十工程”和重大節日期間走訪慰問活動等雙擁創建工作,創新并構建了秦州特色的雙擁工作格局,促進了全區雙擁創建經常化、規范化發展,實現了全省雙擁模范城“六連冠”。進一步建立完善了優撫對象“城鄉一體化”的定期撫恤補助和優待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努力提高各類優撫對象撫恤補助、生活補助和醫療補助標準,解決好了優撫對象生活、醫療、住房困難問題。全區101名“三紅”、“三屬”人員、361名革命殘疾人員、418名帶病回鄉退伍軍人、875名在鄉老復員軍人、710名參戰參試人員和1065名60周歲以上農村退役士兵全面落實了優撫政策,建立了以“醫療優待減免、門診差額補助、醫院參保報銷、重病實施救助”為主體的優撫醫療保障體系,為50多名重點優撫對象辦理了醫療救助一站式結算業務,資助1956名農村優撫對象參加新農合醫療保險,實施重點優撫對象醫療救助345人次,解決了400多戶優撫對象生活困難和住房困難,發放救助資金95萬元。建立了解困穩控工作長效機制,積極化解不穩定因素,做好了重點人員的維穩工作,對全區185名“對越作戰”下崗失業人員落實了特殊優惠政策,因人因事解決了養老保險金等問題。進一步拓寬了就業安置渠道,積極舉辦了退伍軍人職業教育培訓班,培訓退役士兵128名,為199名退役士兵發放自謀職業補助資金524.9萬元。今年“雙節”期間,組織開展了為優撫對象送醫送藥和走訪慰問活動,有效保障了困難優撫對象的基本生活。

談到今后的工作,李仲強信心百倍的說,2013年,區民政局以十八大精神為指引,緊緊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支持和促進國防建設、提供和強化社會服務“四個重點”,發揮好保底、基礎、支持、支撐“四個作用”,著力抓好民政“五大體系建設”和自身能力建設,在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完善減災救災體系、提升雙擁工作水平、推進社會養老服務、強化城鄉社會管理、發揮社會組織作用方面實現“六個新突破”,切實承擔起民政在社會建設中的骨干作用,銳意創新,求真務實,奮發有為,不斷開創民政事業科學發展新局面,在全面建設美好秦州的進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是以改善民生為目標,切實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努力發揮民政保底作用,探索建立相對統一、標準有別、聯動調整、轉換有序的城鄉低保制度。今年我區城市低保標準繼續提高15%,由月人均266元提高為306元。加強城鄉醫療救助工作,繼續把困難群眾醫療救助與城鎮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等制度結合起來,全面實現醫療救助“一站式”服務。完善困難群眾臨時救助制度,著力解決低保邊緣群體、低收入家庭、突發性臨時困難群眾的生活困難。
二是健全災害應急救助管理體系,著力提高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建立健全政府主導、條塊結合、屬地為主的災害應急救助管理體制和災害應急綜合協調機制,加強應急避難場所建設,開展防災減災宣傳和演練,搭建減災救災綜合指揮信息化平臺,形成完整統一的防災救災指揮救助綜合體系,提高災害防范處置能力。
三是加強擁軍優撫安置工作,提升服務國防能力。深入開展雙擁創建活動,認真落實優撫政策,完善重點優撫對象“一站式”醫療服務網絡,繼續做好退役士兵職業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工作,扶持退役士兵自主就業。
四是建立適度普惠的社會福利制度,深入推進社會養老服務。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服務為骨干、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興辦多形式、多層次的養老服務機構,到“十二五”末實現全區機構養老床位數達到2680張,60%的城市社區建有老年日間照料中心,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提高到30%。
五是加強社會管理能力建設,創新社會管理機制。深化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引導城鄉基層群眾參與公共事務管理;加快城鄉社區服務設施建設,構建社區服務網絡,提升城鄉社區服務水平。推進民政工作服務管理規范化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覆蓋城鄉、功能齊全、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社會服務體系,更好地服務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廣大人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