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州區外宣辦 裴振剛 彭高峰 劉可)在秦州區汪川鎮的春耕生產一線活躍著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穿梭在田間地頭向每戶群眾講解規范操作流程;他們手拿農具示范在前,遇到缺少勞力的農戶,示范就變成實干,如同農戶的親朋、兄妹亦或子女一般。他們是剛走出校園的大學生,也是剛剛步入工作崗位的鄉鎮干部。
李婉君是今年2月分配到汪川鎮農業工作組的,一步入工作崗位就趕上春耕生產,于是,她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幫抓閆集村的旱作農業“全膜雙壟溝”生產作業。作為農業戰線的一名新手,剛開始時,她甚至不清楚這一長串專業術語的具體含義是什么。同為新手的李斌也有同感,他說:“到了工作單位,首先讓我感到恐慌的是對知識與相應技術的缺乏。雖然接受了數年的正規學院教育,但與現實工作的需求仍有較大的差距。”
要給農戶做技術指導,就要求這些新手熟練地掌握農業生產技術。學技術對于年輕的大學畢業生來說并非什么難事。在包片領導和其他同事的幫助引導下,李婉君很快對農業工作有了初步了解。李斌更是逐漸摸索出一套自己工作學習的方法,他說:“在一種全新的工作與知識環境中如何盡快的掌握知識與技能成為了關鍵,所以要不斷向書本、有經驗的同志與群眾學習,然后再結合實際,將書本知識、他人經驗化為自我經驗,正是在這個工程中,逐漸體會到了‘學習型社會’這個命題的正確性與重要性,落實到具體的工作中,我首次接觸到全膜雙壟溝播玉米技術,面對這項從未接觸過的技術,我從觀察、聽講、網絡學習到實地操作,再到反復試驗,以尋求最佳方法,然后升華到自我熟練掌握的技術,并力求有所創新,這個過程也是以小見大、以點帶面的過程”。
對新手們真正的考驗來自于農業工作的辛苦與乏味,也來自于他們對鄉鎮干部這個全新身份缺乏了解所產生的心理落差。李斌報到前總是聽到鄉鎮工作清閑,工作時間短的說法。新手白錦龍也表示:在報到之前的幾個月里,他沉浸在一種莫名的喜悅里,這種喜悅是一種類似于魚躍龍門的感受,是一種跳脫苦海的感覺,他甚至還會想象自己坐在辦公室里喝茶看報時悠閑的樣子!暗羁偸菚o你一個幽默”,白錦龍說,“經過幾天的整理和適應,我便被分派到汪川2013年春耕工作中,成為汪川鄉政府中一名普通的農技推廣員。從早到晚,沒有多余的時間在讓我幻想那些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幾天的工作,幾天的觀察,幾天的溝通和交流,讓我終于知道鎮政府工作的忙碌和艱苦,我總是能看到領導和同事異常忙碌的身影,同時也讓我對自己有魚躍龍門這種感覺而感到恥辱。我終于知道鎮政府工作,不是上對下的指示和命令,而是朋友間的互助和互動,更有甚者,是一種自下而上對人民群眾的服務”。

當新手們卷起褲腿,拿起鐵鍬,踏進田地將理論化為實踐時,他們的思想也發生著蛻變。“工作要講奉獻,人生要講感恩,這是農業工作精神的濃縮”,李婉君說,“我覺得基層鄉鎮工作是最接近人民,時刻心系群眾的。為群眾答疑解難,排憂解難,時刻為群眾謀福利,是我應該義無反顧承擔的莊嚴使命。農業工作很辛苦,大概要做到經得起時間考驗,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才是一名合格農業工作者”。李斌說:“作息的規律性與行動的紀律性讓原先散漫的我有了責任感,讓我充分感覺到汪川鎮政府是一個有很強領導性、獨立性、組織性的集體,而這正是工作所必須的”。白錦龍說:“隨著這幾天深入基層,幫助農業種植戶起壟、鋪膜,讓我深深地了解到農業對于農戶、國家的重要性,也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靠天吃飯的農民是何等的辛苦,同時,那一張張飽經風霜的臉,也讓我體會到他們對于新型農業技術的渴求和對于糧食增產、增收的渴望”。
一次幫抓春耕生產的經歷,也讓新手們看到了人生價值的所在。李婉君說:“做為一名剛剛踏入工作崗位的年輕人,我懷揣夢想,充滿激情,而夢想需要努力方能實現,激情需有奉獻才會點燃。在農業工作組,我體會到農業工作的復雜和艱辛,但也同樣看到了美好的希望;鶎渔傉墓ぷ,讓我感覺到生活的充實,在這兒,讓我最大的實現了人生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李斌說:“在數天的工作中,逐漸體會到了工作的樂趣,在清晨踏上滿是黃土等待耕耘的土地,充滿了泥土的芬芳,太陽升起時看到了一天的希望,在土地中真正感受到了大地的哲學——無怨無悔,承載一切。即便是感覺到超乎想象的壓力,當看到農民辛勤勞作時,當自己親身加入勞作時,體會到了勞動的快樂,同時感覺到了農民的偉大,及作為人類生存的基石是那樣的不可或缺。當每次幫助農民完成耕作時,充滿了無比的成就感,同時也感覺到了自我價值的存在。也許,這就是農村基層干部工作的意義,是他們長期扎根基層農村的動力”。白錦龍說:“我感到自己肩頭責任的分量。榮幸,是此時此刻的我能以一名普通的農技推廣員的身份為村民服務而產生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