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黨的宗旨 傾心為民服務
——記東關街道仁和里社區服務工作者劉寶菊

(秦州區外宣辦 辛志鋒)“小社區,大舞臺”。從2005年起,劉寶菊同志先后在東關街道十方堂社區、仁和里社區工作。8年多來,她把自己的感情、智慧、心血和愛心全部傾注到社區工作上,她憑著一股子韌勁和為民服務的熱情,“以己之心體貼民心,以己之事理解民事”,在平凡的崗位上踐行著一位共產黨員的誓言,成為了社區服務工作的“脊梁骨”。2007年、2009年、2010年被評為東關街道先進工作者,2008年、2011年被評為東關街道優秀共產黨員。
2010年,在全國開展的“創先爭優”活動中,她深入居民院落,走訪居民群眾、老黨員、離退休干部、居民老主任等,充分分析社區情況,結合社區實際,提出了“三學三幫三帶動”“五必訪”的活動主題。“三學三幫三帶動”即是學習理論知識,提高干部自身修養,幫助社區黨員,帶動黨員自覺加入社區建設的行列;學習業務知識,提高工作水平,幫助社區居民群眾,帶動社區各項工作上臺階上水平;學習同行先進,掌握最新信息,協調轄區單位為社區居民幫技術幫物資,帶動居民下崗再就業,自主創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五必訪”是對新入住家庭必訪;對生重病住院家庭必訪;對下崗失業人員必訪;對“兩勞兩教”人員必訪;對支持社區建設者必訪。突出了主題創建活動,有力地推動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我社區并將此作為社區工作的指南,更好地為居民群眾服務。
劉寶菊同志出生農村,她深刻體會到貧困居民的困難、艱辛和不易,更能理解困難群眾的心聲,作為一名社區基層干部,她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對待群眾的態度就是社區的一張名片,是困難群眾的一絲溫情,因此,把作風建設的重點放在嚴謹、細致、求實,腳踏實地埋頭苦干上,工作中始終踐行著東關街道創先爭優活動的“五個一”(一張笑臉、一聲問候、一句甜言、一把椅子、一杯熱茶)要求,并在多年的工作崗位上堅持,贏得了社區居民群眾的一致表揚,尤其是老人們,有事到社區更愿意詢問劉寶菊,因為她會不厭其煩的一遍遍解釋,直到群眾滿意為止,而且,劉寶菊同志過硬的業務理論知識更能為每位來咨詢事情的群眾一個滿意答案,社區的同事們都夸她是社區“百科全書”。

社區有一位低保戶叫孫亞明,原來住在古風巷,由于城市改造,拆遷了。現在和老母親租房居住,生活很困難,孫亞明想申請廉租房補助,但由于不懂政策,幾次三番到社區鬧事,成了我社區的問題戶。劉寶菊了解了具體情況后,耐心的解釋政策,講解了廉租房辦理的程序,需要的材料。通過談心、拉家常,終于讓孫亞明理解了廉租房補貼辦理是需要過程的,不能憑自己的想象去辦。經過多方協調,終于解決了孫亞明的廉租房補貼,了卻了孫亞明的心愿。
在工作中,她始終保持了端正的工作態度,嚴守工作紀律,樹立了不驕不躁,扎實苦干的工作作風,不斷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面對復雜瑣碎的社區事務,做到了“眼勤、嘴勤、手勤、腿勤”,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和工作熱情,積極負責的開展工作。她始終站好自己的崗,積極為社區發展建言獻策,創特色,抓亮點,為社區進步貢獻著自己的微薄力量,“當好社區主任的左膀右臂,做社區工作的排頭兵”是劉寶菊的座右銘,是她對自己的要求。工作中她勇挑重擔,難事、急事她搶著干,日常事她一絲不茍的認真干,加班便成了家常便飯。同時,她能夠以制度、紀律規范自己的言行,嚴格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尊敬領導,團結同志,謙虛謹慎,主動接受來自各方面的意見,不斷改進工作,認真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時刻保持良好的單位工作人員形象,堅持做到了不利于單位形象的事不做,不利于單位形象的話不說,積極維護單位的良好形象。
另外,她充分發揮自己文學方面的特長,做好社區的“秘書”。認真制定社區各項工作計劃、總結、撰寫各類上報材料、各類信息,尤其是在科學發展觀活動和創先爭優活動中,勇挑重擔完成了各類材料的撰寫上報,得到上級的肯定。
她更是積極響應社區干部與困難居民結對子的號召,和社區殘疾人陳惠芳結成幫扶對子,每逢過年過節她都會帶上禮品去看看陳惠芳,隔三差五會去張家串串門,聊聊天,有困難隨時解決,語言有障礙的陳惠芳一看到劉寶菊都會激動的蹦出幾個字“你好”,這含糊不清地一聲簡單的問候,充分表達了陳惠芳對劉寶菊的一份感激之情,也體現出了我社區干部的樸實作風。

劉寶菊同志忘我工作,無私奉獻,在零零碎碎的社區工作中充分發揮著黨員模范帶頭作用。2011年7月的一天,我市突降大雨,“雨情就是命令”,那天正值劉寶菊值班,她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因巷道口下水道年久堵塞,仁和里1號院積水已過膝。她組織社區干部抬來沙袋堵住進水口,自己卷起褲腿用臉盆,一盆一盆的往外倒水,因房屋年久失修,電線老化,已嚴重漏電,人站在水中,手腳都是麻木的,可她沒有停下來…雨后,又及時協調防汛、市政等部門,將下水道徹底疏通,還居民一個舒心的居住環境,居民生活恢復了往日的寧靜.....
在2012年上級部門提出的“聯社聯戶,為民富民”活動中,劉寶菊主動要求聯系了我社區殘疾人李素福一家。李素福夫妻兩均為聾啞人,生活全靠父母張羅,年邁的父親耳朵失聰,跟人交流也十分困難,一家人的擔子落在了李素福母親一人肩上。常言說“福不雙降,禍不單行”,李素福的母親最近檢查出患了腦瘤,面對這種情況,劉寶菊多方聯系,為李素福介紹了一洗車的工作,為李素福的母親尋找治病的好去處,在3月份低保調整中,為李素福一家提高了保障標準.....而寄托這一家人的全部的希望的李素福年僅7歲的兒子,便成了她的主要聯系責任,劉寶菊主動當起了孩子家庭教師,周六、周日為孩子輔導功課,做好心理輔導,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奠定一良好基礎。
這些,只是她工作中的點點滴滴……
情系社區,情系居民,為百姓解愁,讓群眾滿意,她以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愛崗敬業的工作熱情,獻愛于社區,傾情于居民,充分展示了新時期社區黨員干部的精神風貌,時刻體現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先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