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州區外宣辦)又是一個周末,在秦州區娘娘壩鎮文化站活動室內,樂聲陣陣,絹扇翻飛,當地的黑社火秧歌隊起勁地排練著。正在指揮調整隊形的老人,就是該鎮文化站副站長高虎平,他又一次放棄了周末的休息時間,陪著大家一起排練。
娘娘壩黑社火傳承人范小紅說:“文化站的高站長對我們的秧歌太支持了,五年前從建起的時候,高站長就跑來跑去,把我們組織起來,把我們帶到天水市,在村子周圍,耍秧歌,我們心里就非常高興,在田間干活的時候,我們就學著唱,禮拜五禮拜六在文化站學的時候,不好的動作就給我們幫忙指導”。
今年51歲的高虎平在娘娘壩鎮可算是個名人,自1985年高中畢業后被錄用為娘娘壩鎮文化專干以來,高虎平便將大量的心血和熱情投入到鄉村文化建設上,一干就是28年。他先后組建了28支文化團隊,整理出農村急需的大鼓譜、秧歌曲拍及文藝演唱材料100余份送到村民手中,并悉心進行輔導排練,為了不影響附近學校孩子們的學習,他將秧歌隊排練的時間安排在了周末,因此他放棄了自己的休息日,全身心撲在本地的文化工作上,讓娘娘壩鎮原本貧瘠的農村群眾文化變得豐富多彩。
高虎平的愛人池小蘭說:“我的掌柜的干了一輩子文化站工作,他比較熱心,別看我年齡也大了,也跟上在文化站唱歌跳舞耍秧歌,八十歲上學吹打哩,還學著拉二胡,孫子一大幫,但是我也比較支持他”。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任文化專干到文化站副站長的28年間,高虎平多次到省文化廳爭項目要來資金50萬元,加上鎮上投資的50萬,建起了規模200多平方米、投資近百萬的娘娘壩鎮文化站,全面完成了該鎮“農家書屋”的建設,他的事跡也被多家媒體報道,他本人也被本鎮多次評為優秀黨員、先進個人,2013年又被評為全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先進個人。
高虎平熱愛文化事業,基層文化工作者又需要一專多能,他這些年把自己練成了“全能人才”,唱歌、表演、繪畫、創作、攝影、文藝演出,可算是樣樣在行。尤其是他的工筆畫創作,更是在當地家喻戶曉,其作品多次獲獎并在報刊發表。
他自幼受父親繪畫藝術的熏陶,酷愛繪畫,選擇了中國工筆花鳥畫為主攻方向,從臨摹當代名家作品開始,潛心鉆研、博采眾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畫風。后又拜師王一川,專攻工筆花鳥。特別是工筆牡丹、錦雞、孔雀等用筆細膩,其神態栩栩如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畫風。
高虎平說:“我從1985年參加文化站工作以來,文化站給我一些很好的平臺,我的充裕時間也比較多,充裕時間一多的情況下,我也喜歡繪畫,畫一些畫兒,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對家庭裝飾和布置在力所能及的情況給大家畫幾幅畫兒,營造些文化氛圍,我也喜歡這個工作”。
近年來,他在各地考察、欣賞,觀察牡丹的形狀、神韻,積累了數以千幅的牡丹寫生畫稿和大量的素材,其藝術技巧日趨成熟,代表作《錦繡前程》多次在省市報刊發表,并在市區美術展覽中多次獲獎。他常常把自己的繪畫作品無償贈送給當地的群眾,并用自己的繪畫特長對相關行業的藝人進行指導。
娘娘壩村根雕藝人何有生說:“高站長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他的就錦雞牡丹圖在我們娘娘壩鎮是家喻戶曉,家家屋里都掛著呢,我是個搞根雕藝術的,也喜歡書畫,他也有時間給我加以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