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與使命同行
——記大城街道優秀社區工作者閆媛

(秦州區外宣辦)她自1999年畢業分配到社區工作以來,一干就是十四年,多年來,她先后榮獲全區“基層社區建設先進個人”、“雙擁工作先進個人”、“優秀黨務工作者”,連續多年被大城街道評為“優秀黨員”、“先進社區工作者”。工作中,她把“上為政府分憂,下為百姓解愁”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千方百計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做好事;她把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她時刻把群眾的冷暖掛在心上。她就是被轄區居民親切叫作“媛主任”的大城街道光明巷社區黨總支書記、主任、區六屆、七屆人大代表——閆媛。
“工作是大家干的”
她,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說她大吧,她是80后,一個社區的黨總支書記兼主任;說她小吧,她是一個在社區有14年工作經歷,在社區主任的崗位上工作了9年有余,連任六屆、七屆兩屆人大代表,5000多居民的“當家人”。 她曾經說:“既然群眾信任我,我就得服務群眾。只要我在職一天,我就做好工作一天!”她在工作的十幾個年頭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無數次的印證了這句樸素的肺腑之言。
在社區黨員管理上,按照“一居一品牌”要求,她依托社區黨總支建設,建立了“五位一體”黨員管理模式。即:先鋒黨員示范崗、流動黨員管理站、家居黨員活動室、社區網絡信息發布平臺、年輕黨員QQ群。在工作的總體布局和時間安排上,她總結提出了“三分”工作法,即三分之一時間在辦公室學習、三分之一時間到群眾中走訪、三分之一時間到部門企業協調和呼吁解決群眾反映的實際困難和問題,統籌兼顧,合理安排工作時限,確保社區工作忙而不亂,科學有序進行。她帶領干部舉辦了社區“首屆鄰里節包粽子比賽活動”,極大的豐富了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拉近與社區居民的距離,社區工作也得到了廣大社區居民的認可。為了慶祝建黨91周年、喜迎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她邀請了市書畫研究會的30名書畫家在大秦藝術中心舉辦了書畫進社區活動,受到了群眾們的一致好評。
在閆媛同志的帶領下,通過社區干部的共同努力,光明社區先后被評為省級“文明社區”、市級“科普文明社區”、市級“良好社區”、市級“文明社區”、區級“擁軍優屬模范社區”、區級“安全文明社區”、“抗震救災優秀志愿者服務隊”、街道“優秀黨組織”、“先進社區。”
身為社區負責人和人大代表的她,深知自己肩上擔負的重任,但她克服重重困難,頂著壓力迎難而上,完美地實現了兩種角色的交替輪換。社區辦公場所問題是長期困繞社區建設的核心,是制約社區發展的瓶頸,她將解決社區辦公場所問題列為重中之重,在人代會上,她多次提出意見、建議,希望得到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重視。多次到相關部門協調辦理社區陣地建設當中所需的手續,加班加點上門征求居民意見建議,做居民思想工作。特別是居民陳平生、王晏軍、王大爺等二十多人態度強硬,用各種理由堅決反對建社區陣地。她提著水果,想和那些居民溝通,爭取他們的支持與理解,卻一次次吃閉門羹。她一個人悄悄摸眼淚,甚至回到家給老公孩子發脾氣,茶飯不思,倒頭就睡。可第二天,她又早早的到社區,繼續著“看眼色”的事。她一再告誡自己:絕不能放棄,不能半途而廢!她仍然一次次用誠心感動居民,一次次耐心地做思想工作,讓他們同意擴建。終于,她的付出得到了回報,那些居民主動到社區來,同意擴建。更讓她感動的是,那些居民不僅在擴建中力所能及的幫忙,還加入到了社區志愿者的隊伍當中,并成為“鐵桿”志愿者。居民陳平生說:“她雖然年輕,可是工作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她用誠心、愛心、細心服務居民,她這種辦事執著認真的態度讓我們大家欣賞。”去年10月,社區辦公陣地落成并竣工,徹底解決了光明巷社區工作人員長期擁擠辦公,無法開展社區日常性工作、活動的局面。當另一社區負責人向她祝賀并“取經”時,她只淡淡說了一句:“工作是大家干的,我無非就是比別人多操了點心,我說了些話,多走了些路而已……”

“工作著是快樂的”
作為社區主任,她經常在群眾中走訪,聽取群眾的意見,了解群眾所想,始終把群眾的冷暖記在心上。她和社區其他同志一道,跑遍了社區的每一個角落,憑著一顆“媽媽心”,一張“婆婆嘴”,一雙“毛驢腿”,采取各種方式和途徑給特困戶給予關心幫助,逢年過節都會送去清油、大米等生活必須品。轄區居民王四順因肢體殘疾,喪失勞動能力,沒有收入來源,日子過得非常艱難。為了解決王四順的生活困難,她按照政策規定,積極幫其辦了低保,經常抽空去看望他,每次去時都會送去一些水果和生活用品,一次一次幫助他度過了生活難關。困難戶穆紅梅,43歲,從小就智力殘疾,生活不能自理,一直跟母親生活。她經常帶領社區其他同志和一些志愿者,時常入戶幫助打掃衛生,逢年過節都要送去生活用品。社區居民梁志剛患有尿毒癥,為了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積蓄,她將其納入低保,發動居民捐款捐物,幫他度過了難關,身體康復后,她還當起了“紅娘”,給其介紹對象成了家,還聯系工商部門開起了小賣部。她的幫助,讓梁志剛大為感動,主動要求當社區的義務巡邏員。低保戶王秀珍喪偶多年,一個人帶著孩子生活,由于年齡大找工作四處碰壁,經多方聯系,閆媛將其介紹到親戚幼兒園伙食工作。王秀珍每次說起這事就異常激動,淚流滿面。五保戶鄭玉祥,因為拆遷遺留問題他多次上訪未果后,把家里的所有用品都搬到信訪局。閆媛聽到消息后,及時帶領社區干部將其接回,并聯系瓦窯坡房屋,為其墊付租金讓其居住,還送去了被褥和生活用品。后聯系大城派出所讓其打掃衛生當臨時工,并辦理了廉租補貼。閆媛說:“解決了他的吃飯和住房問題,我才能真正放心。”空巢老人辛秀蘭,其子女不在身邊,閆媛時常到她家拉家常,問有什么需要,及時給老人解決困難。過節幫老人打掃衛生,購置生活用品,幫助老人整理家務,擦門窗等。她不斷地幫助小區需要幫助的老人。老人們常說:“雖然我的兒女不在身邊,你就像我的親閨女一樣,我很高興。”閆媛總是笑著說:“這既是我的工作,也是我們的緣分。”她還給孤兒蘆曉東介紹保安工作,給失業人員張霞介紹收銀員工作,給下崗工人馬玲介紹到茶葉店工作等等。十幾年以來,閆媛先后為轄區居民幫助解決生活、就業、上學、看病等事關群眾切身利益實際問題180多件。每當有人問她社區工作如此煩人,你還一天那么快樂,她總會說,把居民的事當作自己家里的事去辦,就一定能辦成,他們的問題解決了,他們快樂了,我也就收獲了快樂!

“聯戶重在聯心”
自全區“雙聯”行動開展以來,如何幫扶“雙聯”戶,這是她反復思考的問題。她的聯系戶叫蘆曉玲,女,43歲,離婚多年,患有嚴重的風濕病,兒子輟學在家,家中還有殘疾的弟弟,長期租房居住,主要靠最低生活保障金維持生活,家庭十分困難。閆媛了解情況后,幫扶首要任務就是要讓她“安居”,然后“就業”。于是,她每月送去生活用品及宣傳各項優惠、幫扶政策,幫助鼓勵該戶創業。在她的努力幫助下,該戶已經申請廉租房實物配租,解決住房困難問題。她又通過私人關系,讓其兒子華天微電子有限公司上班,解決了聯系戶的最困難問題。居民都說:“她真是個好干部、好黨員”。她說:“做這些小事算不了什么,只要你們需要,我一定及時出現,誰讓我是人大代表呢!當代表不僅要為民代言,更要為民解困啊!”
閆媛同志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兢兢業業,扎實勤奮地工作,腳踏實地為和諧社區建設奮斗,為群眾排憂解難,在居民的心中樹立了一個社區干部的良好形象,在社區這個平凡的崗位上,用真情和汗水譜寫了動人的事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