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力戰洪魔不退。圖片來源:人民武警報
《人民武警報》報道(魏國榮、劉昆、楊小龍)連日來,受持續強降雨影響,甘肅省天水市暴發泥石流和山體滑坡,武警天水支隊聞訊立即成立搶險救災前指,共派兵400余人次,車輛20余臺次,風雨兼程趕赴災區開展搶險救災工作。
較勁死神:做群眾危難之際的“保護神”
災區連綿不斷的強降雨和松軟的地質,使得原生災害造成嚴重破壞,然而,更可怕的是次生災害頻繁發生,并且衍生災害形成的可能威脅嚴重存在。復雜嚴峻的救援形勢,難不倒群眾危難之際的“保護神”。救援官兵發揚“能打仗、打勝仗”的戰斗作風,較勁死神,時間就是生命,問警而動,災情就是命令!
“請武警官兵迅速出動,災區泥石流已有人員傷亡和失蹤!”災區告急!救援官兵采取“邊行動邊報告”的特殊用兵模式,25日早晨8時集結完畢,9時20分便摩托化到達45公里外的娘娘壩鎮郭家鞍子,為搶險救災贏得了先機。
到達娘娘壩鎮郭家鞍子時,沿路山溝形成數十條泥石流沖斷道路,車輛已無法通行。支隊前指組織官兵配合挖掘機、推土機搶修道路。突然,對岸發生山體滑坡,險情和隱患同時出現了!接到報告,有一家五口人生死未卜!5名官兵以黨員的身份請命,組成“黨員突擊隊”,一個個急流撲過來,一個個漩渦卷過來,官兵迎難而上,成功到達對岸,趟進齊腰深的淤泥里尋找被困群眾。黨員突擊隊把衣服裹在救生圈上,朝被困人員扔去,把一個男嬰放在上面,然后用系著的救援繩拉過來,完成了一次完美的“生命接力”。用同樣的方法,其余5名被困群眾全部獲救。由于災區雨未停,泥石流不斷,為防止次生災害造成更大損失,救援官兵背老攜幼,先后轉移郭家鞍子156人,楊家鞍子170人、榮光村180人,成功解救楊家鞍子杜家灣、榮光村馬家店等地共130余人。官兵成為救援的急先鋒和突擊力量,在一次次“生死大營救”中發揮了“保護神”的作用。
“搶大險,救大災,就要確保官兵切實做到緊急關頭能站得出來、危險時候能豁得出去,真正在關鍵地方、關鍵時刻發揮關鍵作用,有效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絕對安全。”支隊長馬元平告訴筆者。

三棵松樹護人民安全。圖片來源:人民武警報
立身為旗:做群眾迷茫之時的“主心骨”
災區的景象慘不忍睹,放眼望去,洪水和泥石流使樹倒房塌,各村組被分割成互不相連的“島狀”“帶狀”區段,流離失所的群眾和連續作戰的官兵,心理、情緒變化較大。這個時候,支隊組織“火線入黨”、開展災區黨課教育,教育引導官兵以對得起軍人職責、對得起黨員稱號、對得起組織培養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投身搶險救災的生動實踐。救援官兵始終牢記部隊職能使命,急人民群眾之所急,幫人民群眾之所難。大災難面前,用頑強的作風和英勇的戰斗精神,為災區人民帶來信心,帶來希望。
位于郭家鞍子下方的楊家鞍子被突發泥石流侵襲,道路徹底阻斷,河水猛然泛漲,山體塌落不斷。楊家鞍子對面的杜家灣成為一座“生命孤島”,居民命懸一線!參戰官兵在路邊沖倒的樹木中,修整了3棵約6米長的松樹做“橋”,僅有的一條救援繩成為人民的“生命線”,固定在河道兩邊作為依托。救援官兵一前一后,逐個攙扶居民過河,三顆松樹搭起的便易“橋梁”劇烈晃動,給官兵帶來一陣陣眩暈,一不小心,就有掉入河中的危險,但大家一心想著群眾安危,堅決克服所有困難。
在被困人員中,年齡最長的是一位78歲、子女都不在家的“空巢”老奶奶,老人家抱著為子女保護財產的態度,舍不得家里的家具什物,說什么也不肯離去。幾名官兵耐心為老人講述黨和國家對災區幫扶的好政策,不厭其煩地勸老人保護好自己的生命是對兒女最大的好等道理后,老人欣然配合官兵救援。災區時常見到失去親人后情緒失控的村民,部隊心理醫生都會耐心說服開導,撥去村民心頭“迷霧”。廣大黨員在肆虐的山洪泥石流面前,堅持沖鋒在前,充分體現了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用堅強的黨性筑起了堅不可摧的中流砥柱。被成功解救的2個月大嬰兒的媽媽,感動的眼淚撲簌簌往下掉:“你們真是共產黨派來的‘菩薩兵’,有你們在,我心里就踏實了。”

迅速抵擋洪水。圖片來源:人民武警報
獨入險境:做群眾困難之中的“傳聲筒”
7月25日,救災第一天,就有24個自然村道路、通信終端,無法聯系。到達災區后,支隊前指都是安排一組人員繼續挺進災區,打通“生命孤島”與外界的聯絡,先期開展救援;一路官兵本著“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革命軍人大無畏精神,跳入齊腰深的水中,有10余人被河中石塊、樹枝刮傷,但大家強忍疼痛,沒有一人叫苦喊累、臨陣退縮,簡單包扎消毒處理后又跳入洪水中,共搭建便易橋梁10余處,為進出災區的救援力量和人民群眾提供了極大便利。支隊救援官兵,發揮了突擊隊和先鋒隊的作用,第一時間奔赴災區,第一時間展開救援,第一時間搶救傷員,穩定了災民情緒,為總體部署救災工作提供了詳實資料。
“我們災區房子全部被泥石流淹沒摧毀,現在我們沒有吃的喝的,情況很危急,請你們轉告一下我們的困難。”榮光村村民許滿庫聲淚俱下地向救援官兵傾訴。
“救援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把災民的聲音傳達出去,提高下一步救援工作的針對性。”支隊蓋國欽政委說。
支隊將驚心動魄的一線搶險救災視頻和圖片資料發往總隊新聞站,并請求新聞站將這些第一手資料,通過媒體駐站點向各大媒體匯報。這些鮮活和動人心弦的視頻資料立即被CCTV-1、CCTV-7、CCTV-13、中國人民廣播電臺、新華網、中國廣播網以及香港鳳凰衛視等多家媒體播出,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一時間,甘肅省電視臺、《甘肅日報》等多家地方媒體記者接踵而至,將災區的一點一滴通過電波,傳向外界,而且越來越廣泛。
當看到新華網關于“天水支隊娘娘壩搶險救災紀實”的報道后,天水市一些地方社團在互聯網上發起了為賑災的通告:“征集志愿者:甘肅救援!救援!救援!秦州區娘娘壩20個失去聯系的村莊很多已完全沖毀,在此,我們征集志愿者、物資,將于28日早上9時在天水龍城廣場征集物資,望您能獻出愛心!”這條信息,在QQ說說中被廣大網友轉載,災民的心聲通過各種渠道被傳播,人們自發行動,為災民貢獻力量。

用身體擋住洪水。圖片來源:人民武警報
患難與共:做群眾安置之后的“勤務兵”
救援官兵打出“尊重地方政府,尊重人民群眾,共建美好家園”的標語,視災區為故鄉,把群眾當親人!在挖掘遇難者遺體時,一位不到四歲的男童,雙手緊握著一株草,彷佛是眷戀這個世界始終不肯離去,他的母親在不遠處被掩埋,只有一只手露在外面,好像在召喚他的孩子讓他快跑。救援官兵不是草木之人,并非鐵石心腸,但都能強忍心中的無限惋惜和深情淚水,投入高強度高難度的救援工作。一位女性遇難者遺體被掩埋在3000余平方米、近2米深的泥石流沖擊形成的泥潭里。為保護遇難者遺體,官兵用手一點點地刨,從上午9時30分,一直挖掘到晚上21時,終于將遺體完好無損地挖掘出來。遇難者家屬都被轉移出去,官兵自發上前清洗棺木和遺體,料理后事,自覺尊重死者、向死者一個圓滿的交代!對搶救出來的各種物資,認真登記,嚴格管理,確保安全,如數移交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災區自來水系統全部被沖斷,自制壓井全被深埋,飲水困難特別突出,救援官兵開挖飲水點3處,有效解決這一困難。
走進村主任許牛牛的家,他的妻子趙淑琴面露難色地介紹說,村子里行動不便的老人小孩被轉移出去,其余女性也都轉移出去照顧老人小孩,青壯年留下配合部隊救援,她便主動承擔為救援人員做飯的任務,但米面油糧消耗很大,幾天下來,已經到了斷炊的程度。得知這一情況后,支隊政委蓋國欽在送央視記者進災區采訪的時候,專門裝載了6袋米面,以及一些蔬菜和食用油。考慮到災區停電,做飯極為不便,武警官兵還運來了一套煤氣灶;趙女士一個人平均每天為40余村民做飯,負擔重壓力大,支隊針對這種情況,專門派來一位有等級廚師證的炊事員。轉移的村民把自己從災區帶出來的少量“救命糧”慰問部隊官兵,都被官兵一一婉言謝絕。視人民利益為最高準則,用愛托起明天的太陽,用心演繹魚水深情,用情打造希望的綠洲,這是官兵始終秉持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