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區外宣辦)10月4日,給圈舍里的豬喂完飼料之余,看到一頭頭膘肥體壯的育肥豬,秦州區汪川鎮柏陽村獨莊組養殖戶柏社教臉上不禁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已逾不惑之年的柏社教養豬已有14年時間。14年的養豬生涯中,讓他嘗到了養豬的酸甜苦辣。
14年前,柏社教在村里經營磨坊。由于每天磨坊里產生的面粉粉塵倒掉可惜,他便開始嘗試家庭養豬。每年進入臘月后,他家不僅會殺掉一頭豬過一個歡歡實實的年,還能出售一兩頭豬,給家里增加一些經濟收入。
漸漸地,柏社教嘗到了養豬的甜頭。他算了一筆賬,發現養豬遠比經營磨坊劃算得多,不禁產生了辦養豬場的念頭。即使如此,柏社教心里還是沒底。他知道,開辦養豬場投入不小,一旦陷入到里面搞一個血本無歸便悔之晚矣。
于是,經營磨坊之余,柏社教便開始走訪方圓養殖戶、仔豬販運戶和肥豬運銷大戶,請教汪川鎮技術員,在考察市場的同時,亦學到了一些養豬技術。
一年的學習積淀,不僅使柏社教掌握了養豬的技術,對豬市的行情做到了心中有數。更重要的是,他從鎮農技員處了解到了汪川鎮得天獨厚的自然養殖條件。
汪川鎮年降水量400至600毫米,年平均日照2046小時,年平均氣溫6至10度,無霜期142至175天,海拔1400至1500米。可謂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非常適宜于發展生態養豬。
于是,從1999年7月份開始,柏社教便毅然關了磨坊,投資5萬元購進6頭母豬、40頭仔豬,一門心思地開辦起了養豬場。
說來容易做起來難。起步之際,沒有一丁點兒養豬經驗的柏社教可謂舉步維艱。好在于鎮農技員經常送科技上門、現場指導,讓他遇到的一道道養豬難題迎刃而解;汪川鎮黨委、政府籌建的汪川鎮養豬專業協會,亦給他提供了信息、技術、產銷、融資方面的交流平臺,解決了他起步之際的困難。這一切讓柏社教打消了所有顧慮,在他小小的養殖場里甩開膀子干了起來。
然而,經過幾年發展,當柏社教的養豬場規模逐漸擴大之時,不料豬市遭遇寒流,幾乎讓他血本無歸。面對大起大落的豬市,有些養殖戶開始放棄養殖,轉而尋求新的發展項目。但柏社教始終沒有放棄,他知道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豬肉的市場需求量應該是越來越大。豬市的寒流遲早會過去,只要堅持便是勝利。
就這樣,柏社教養豬堅持了下來。經過14年的發展,他的養殖場現有母豬30頭、仔豬110頭、育肥豬60多頭,年純收入10多萬元。
當村民都豎起大拇指夸他是個能人時,柏社教卻說:“沒有技術、營銷理念、資金鏈條等作為支持,誰也‘能’不起來;不理智地分析、對待市場,而是一味逞能,同樣也‘能’不起來。我之所以能在養豬的行道里取得了小小的成績,除了我經常學習、能夠堅持外,更重要的是得益于鎮農技員和汪川鎮養豬專業協會的幫助,感謝他們幫我靠養豬走上了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