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昌余老人是天水慶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退休干部,7月13日,在該公司家屬院,記者見到了他。老人今年70歲了,但穿戴整潔,看起來非常精神,一口東北口音,不用猜就知道老人是東北人。老人的家里干凈清爽,不大的三居室收拾得利利落落的,客廳的魚缸里魚兒游來游去,陽臺上鳥鳴聲聲,一看就知道這家的主人愛好非常廣泛。
當過兵 上過援越抗美戰場
落座后寒暄幾句,老人講起了他的當兵史。老人家在東北沈陽,1961年,17歲的蔣昌余參軍去了大連,被分到了高炮連。經過部隊的艱苦訓練,蔣昌余漸漸成長起來。1965年,美越戰爭爆發,蔣昌余所在的部隊被派到援越抗美前線。第一次上戰場的蔣昌余既興奮又害怕,興奮的是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終于有自己發揮作用為祖國效力的一天;害怕的是槍炮無眼,自己和戰友可能會回不去。
帶著這樣的心情,蔣昌余上了戰場,高炮營的主要任務就是射擊美軍飛機將其擊落。當看到美軍飛機在目標上空穿行時,蔣昌余唯一的想法就是打落它,流血犧牲都拋在腦后。
幸運的是,蔣昌余和戰友凱旋而歸,因為戰場上表現突出,蔣昌余還被提了干,當上了連隊副指導員。1966年,23歲的蔣昌余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黨員。自此,蔣昌余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遵章守紀,絕不做任何有損黨的榮譽和利益的事。
入黨后,蔣昌余被派到武漢高射炮學校進行學習,掌握更多的理論知識。隨后,他被分進北京炮兵研究所,之后,調到張掖19師,任連隊干部。1972年,蔣昌余轉業到了天水慶華廠。
在工廠 從事工會工作20載
那時,慶華廠還在秦安,蔣昌余被分配進工會工作,在慶華廠一干就干到了退休。在廠里,他認識了現在的妻子,并成家生子。
蔣昌余說,從部隊下來剛分配進工會很不適應,而且搞文藝活動也不是他的特長。但單位安排什么就干什么,克服不適應的辦法,就是積極努力地工作。那時候的人很單純,一心只知道埋頭工作,只要是分配下來的工作不管怎樣都要盡力干好。
當時廠里的能人非常多,跳舞的、唱歌的、會樂器的、能打球的,通過走訪打聽,蔣昌余就把情況都摸熟了。只要工會一召喚,大家欣然前往,在大家的配合下,很快一臺節目就搞定了。組織比賽,不管是籃球、乒乓球、圍棋,大家更是積極響應。廠里的文化娛樂活動搞得有聲有色,大家的積極性高,業余生活豐富,工作的熱情就更高了。
1995年,慶華廠搬遷到了秦州區,蔣昌余一家也在這里落戶。
提起蔣昌余,原慶華廠的老職工都知道他,大家都夸老蔣辦事講原則、認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好黨員。
退休后 熱心社區公益工作
2004年,蔣昌余退休。退休后的蔣昌余老人,安心享受清閑的退休生活,養養魚、溜溜鳥、打打撲克,日子就這么打發著。
2007年,永慶路社區成立黨總支部,還成立了退休黨支部,社區任命蔣昌余老人擔任第一退休黨支部書記。蔣昌余老人“上任”后,對這項任務非常重視,時常跟社區聯系溝通,雖然都是些退休的老人,但他還是覺得要把大家團結好,組織好。
7年來,社區前后共分配給蔣昌余老人所在的黨支部68名成員,中間還有陸陸續續去世和補充進來的。
因為都是老人,沒法過多地組織活動,在蔣昌余老人看來,最費勁的就是收黨費了。每年7月前,就是收黨費的日子,蔣昌余就在小區的公示欄里張貼通知,收費地點就定在家屬院俱樂部門前,他每次都站在門口等著大家,一個一個收齊了,匯總上交社區。
雖然每次絕大多數人都能按時繳費,但還是有個別人不繳納黨費,有的是在外地,有的不知是什么原因。面對這樣的情況,蔣昌余就到家里去收黨費。
他們繳納的黨費,社區一般收取60%,剩余的給他們留下做活動經費。有去世的黨員,就去家中慰問一下,買個花圈;誰有病了,買點東西探望探望。雖然不能幫上大忙,但蔣昌余覺得這是黨支部的心意,給黨員一些心理安慰。
前幾年,汶川、玉樹受災,蔣昌余老人和其他三個退休黨支部書記帶頭捐款,在他們的帶動下,老黨員們紛紛獻愛心,捐了1000多元。
因為蔣昌余老人認真負責,2009年被西關街道辦評為“優秀共產黨員”,他所在的黨總支2011年被評為“優秀黨支部”。
蔣昌余老人所做的工作都是公益的,他70歲高齡還在發揮著余熱,為大家的事情東奔西跑,充分體現出了一個共產黨員為人民造福的信念和行動。他說,人退休了,但思想和行動不能退休。作為一名黨員,時刻都要嚴格要求自己,要對得起自己黨員的稱號。 (王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