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我而言,只要通過努力,哪怕給這個家庭帶來一點點的改變,我就已經很知足了。”這句話出自秦州區大城街道進步巷社區主任李娟之口。
在工作中,李娟始終踐行者自己的這句承諾,主動將轄區最困難的家庭確定成自己的幫扶對象,積極為需要幫助的群眾伸出援手,盡自己所能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前段時間,社區居民江歲萍26歲的兒子周晶做了手術,目前身體恢復的還不錯,而這都歸功于李娟的幫助。周晶在一歲的時候就被檢查出患有先天性巨大疝,但因為沒錢醫治,一直拖到了現在。李娟了解到周晶的病情后,聯系自己轄區的博愛醫院,為周晶做了手術,從辦理住院手續到與院方協調床位,都是李娟一個人來跑,8000多元的手術治療費,江歲萍沒掏一分錢。
2012年雙聯行動開展后,社區對轄區內的困難戶進行了摸底登記。期間,李娟發現空掛戶江歲萍家庭條件極差,家中一共四口人,除了丈夫周保全外,她和兩個孩子都有嚴重的智力殘疾,沒有絲毫的勞動能力,僅靠丈夫掙點零工維持生計。對于這樣的家庭,很多人都知道,即便是幫也幫不出個什么樣來,但是,李娟還是主動將江歲萍家定為自己的幫扶戶。
因江歲萍丈夫周保全是玉泉鎮周家山村人,一家人都擠在一間破舊的危房里,李娟看在眼里,記在心上。當得知玉泉鎮有災后重建項目時,李娟立即協調鎮上將江歲萍家納入重建范圍,給江歲萍家補助了2萬塊錢,投工投勞幫他們蓋起了了三間新房。
周保全說,原來的茅草屋變成現在磚房子,他們一家很高興,他就放心了,也了了他的心愿。哪怕他不在了,她們娘仨兒也有住的地方,就安心了。
沒有勞動能力,就意味著沒有經濟來源。起初,李娟經常會給江歲萍家送些棉被、衣服、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漸漸地她覺得僅僅送這些,根本解決不了他們的實際困難,而且靠她個人的力量顯然遠遠不夠。2012年,李娟為江歲萍和兩個孩子辦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每年所交的費用都由她來承擔。之后又為她們三人申請了殘疾人補貼,去年,三個人一共領了6000多塊錢。
“只要自己能辦到的,我就會想方設法去辦,只要夠上條件的,我都積極協調為他們爭取,盡可能地為他們一家解決困難,能讓他們過地好一點,是我最大的心愿。”李娟說。
現在,李娟正計劃著幫助江歲萍家把院墻蓋好,再把院子改造一下,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
李娟為自己制定了幫扶計劃,她這樣寫著:“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懷與尊重,如果我們這些基層干部不能經常與群眾在一起,那么必然會和群眾形成隔閡,不能了解他們的想法,他們也不能理解支持我們的工作,更不會感覺到黨的溫暖。我是應該常來看他們,把黨的溫暖給他們,把個人關懷給他們。”
而這對于李娟來說,還只是眾多工作中的一小部分。
近兩年,每到八九月份學生上大學報名的時候,就有轄區的困難家庭的孩子因為學費的問題發愁,每到這時,李娟就上門調查走訪,積極聯系辦事處和駐轄區單位,為家庭困難的6名學生爭取學費15000元,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在娘娘壩遭受暴洪泥石流災害時,積極聯系轄區單位、動員廣大居民和經濟界人士、為災區捐款31200元,并為災區群眾送去了50張折疊床、軍用棉被、100件雨衣、雨鞋及100多個手電筒等。
同時,針對社區老年人多的現狀,李娟多次聯系市中醫院、四O七醫院和博愛醫院的醫護人員,為老年人舉辦心臟病防治講座、糖尿病人日常生活講座,并免費為社區居民體檢,建立健康檔案,使轄區居民“小病不出社區,大病及早預防”。另外,她還積極協調與益康家政建立長期聯系,為留守老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上門送餐、日間照料及鐘點工服務,受到了居民群眾的一致好評。
做為一名最基層的社區工作人員,雖然李娟的力量很有限,但是,用有限的力量去幫助別人,在“聯村聯戶”行動中做一點自己的貢獻,對她來說,也是件意義非凡的事。社區居民都親切地稱她為“接地氣的主任”。
做為一名市政協委員和區人大代表,李娟同志十分注意發揮天水市政協委員和人大常委的優勢,緊緊圍繞區委、區政府的中心工作,充分運用參政議政平臺,認真履行職責,注重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使她在參政議政工作中取得了新的成績。
李娟的無私奉獻和踏實工作,得到廣大會員的稱贊,受到了有關領導的肯定和表揚以及居民群眾的贊譽。她常說:“人應有內涵,留給自己,是底蘊、是膽氣、是抵御風寒的皮衣。人也應有外延送給同志、朋友和群眾,是薪柴,可以點燃人們生命的火花。”我們相信,無論時代賦予她什么角色,她都將繼續奉獻自己的光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