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間,雖說不是法官,卻成功調解了近千起家長里短鄰里糾紛。她說,如何幫助解決群眾反映的每一件事,將一個個矛盾排查化解在萌芽狀態,是基層司法工作者職責所在。
一頁頁更新著自己的年輪日歷,卻時常在他人的人生舞臺上扮演一個又一個“和事佬”的角色,她總是樂此不疲。
(深讀)二十年鄰里“和事佬”:
基層女司法所長樂此不疲

(張文萍在普法講座上講解法律常識)

:張文萍組織群眾學習法律常識(右二)
1、“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4月18日是張文萍對幾天前調解的一起鄰里糾紛進行回訪的日子。
一早起來收拾停當,看看時間尚早,她走到臺歷前,將日歷翻到4月21日,并著重將日歷一角向里折了兩折,心里默默祈禱……“還有3天,女兒就要參加2018年天水市公務員考試了,希望孩子能考個好成績。”張文萍說,一直以來,在孩子上學方面她也沒操過啥心,此刻除了禱告祝福,其他好象也幫不上娃娃啥忙。然而明知這樣,隨著考試時間的一天天臨近,她不由自主的緊張程度卻是與日俱增。
張文萍是天水市秦州區七里墩街道辦事處司法調解所所長,從事基層司法工作已經20年。
上午8時30分許,張文萍來到單位,照例查看社區動態監控系統,確保目前仍處于矯正期的30名社區矯正人員一切正常。
之后,她換上一雙運動鞋,前往轄區羅玉社區一戶居民家中進行回訪。
“樓上下水再漏沒?”
“這幾天雖說沒再漏,可是此前被水滴滲的時間太久,現在一干墻皮都卷起來了。”
聽說話語氣,張文萍明顯感覺住戶老張的情緒和剛來辦事處氣呼呼反映問題時相比,平和了許多。
老張一邊說,一邊將張文萍拉到衛生間,指著時不時掉皮的墻面,心里多少還有點不舒服。張文萍抬起手,順著水漬痕跡由外向里摸了一遍,在確認墻皮已干之后,憑著多年經驗,她覺得心里裝了幾天的這件事暫時可以放下了。
果不其然,老張接下來說的話,進一步印證了她的判斷。
“房子年成太久,管道自然老化,偶爾漏水也屬正常,只要對各自日常生活影響不大就行。”看見張文萍要離開,老張一改此前誰勸都不聽的那股子倔勁兒,想說聲“謝謝”又似乎張不開口,便起身急忙倒了杯水,招呼她非讓再坐坐不可。
這樣的情景在過去的近20年間,時不時就會上演一次。從當事人發生矛盾時的面紅耳赤、互不相讓,到調解成功后雙方握手言和、互相致歉,張文萍從中扮演著一個又一個“和事佬”的角色。矛盾化解的瞬間,心頭立感如釋重負、甘之如飴。
時針指向10時,張文萍離開老張家朝單位快速走去。按事先安排,當天下午去和諧社區有一次普法宣傳,她要再仔細檢查一下需要準備的材料有無遺漏。
七里墩街道辦事處轄區面積12平方公里,有居民25901戶,78000余人,下轄10個社區和100家省、市、區屬行政企事業單位,是秦州區最大的一個街道。張文萍任該辦事處司法所長以來的這13年期間,共為轄區群眾宣講政策法律50余場次,為群眾解疑答惑、提供法律咨詢3760多人次,為群眾代寫法律文書26份,為困難群眾辦理 法律援助申請48人次,化解各類群眾矛盾糾紛820件,被轄區群眾稱為‘化解矛盾的行家能手’。”
“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張文萍說,這是司法所訂的調處目標。能給群眾一個滿意的答復,讓鄰里關系和睦社會和諧,她才會覺得日子過得踏實。
2、“家務瑣事有人斷、鄰里矛盾有人解、公共事務有人管、弱勢群體有人幫。”
這些年來,張文萍調解過的各類矛盾中,婚姻糾紛、鄰里糾紛、債務糾紛等很多,但其中的幾起,她自感終生難忘。
幾年前,轄區住戶孫先生與繼母之間發生遺產糾紛因遲遲得不到解決,便多次上訪,纏訪。上級司法機關對此糾紛非常重視,便安排工作人員及法援中心干部多次下基層與司法所共同協調解決矛盾。經調查,孫先生的父親此前立遺囑時,將其遺產分給繼子與小兒子,而他因不討老人歡心分文未得,由于該遺產牽扯數額較大,惹得孫先生十分不滿,情緒曾一度過激。
張文萍得知這一切后,采取各種調節方式,找準爭議焦點,一邊安撫當事人情緒一邊推心置腹地給對方分析利弊。與此同時,她又跑前跑后協調社區為當事人解決了2000元的臨時救助,又為其申報了最低生活保障。
人心都是肉長的。看著張所長為自己的事忙前忙后,當事人多少有些過意不去,決心從過去的生活陰影中走出,開始新的生活。就這樣,通過一些渠道都未能徹底解決的這一矛盾,最終在張文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調解下,劃上圓滿的句號。
“在外人看來,有些糾紛的引起無非起因于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然而,恰巧是這些不經意的小事,有時往往折磨的當事人寢食難安、如鯁在喉。”回憶過去調解的一些糾紛,張文萍感嘆不已。
13年前城市改造拆遷時,秦州區住戶郭先生因家庭困難,無法承受城區房屋安置交費,遂經房管所、開發公司等雙方協調,讓其與羅玉小區房主李先生對換房屋進行安置。當時,因李先生的房子是集資房,對換時已交費2萬余元。房子對換后,雙方產生房款糾紛,因此李先生一直未給郭先生辦理房屋過戶手續。
13年來,雙方當事人矛盾一再激化,一直未能達成一致意見。經過張文萍多次苦口婆心,耐心疏導的協調走訪,這一多部門協調都未能妥善解決的矛盾最終被她成功化解,雙方最終以4萬元達成協議,背負多年的精神包袱也終于缷下了。
“再小的事,發生在群眾身上既而引起糾紛時,就不是小事;再大的事,只要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張文萍說起自己的工作,感觸良多。
有一天,住戶胡先生因鄰居小李開關門聲音太大,影響自己休息,二人因此發生口角并廝打,一氣之下胡先生揮起老拳致對方輕微傷,被轄區派出所處以行政處罰并處罰金。之后,小李不服訴至街道司法所,因雙方積壓幾年的矛盾一時激化,張文萍面對這一難纏糾紛采取背對背的調節,最終使雙方達成協議,由胡先生支付小李醫藥費、護理費、誤工費等各項費用共數千元,雙方當事人也取得相互諒解,這一鄰里糾紛得以一次性解決。
“你心眼也忒實了,實在調解不了的,你不會讓當事人上法院告去?這些事跟你有多大關系,非要你兩頭裝‘孫子’?”這些年來,看著張文萍為了妥善調解找上門的糾紛著急上火,有些親友屢屢善意提醒,然而屢不見效。
在張文萍看來,雖說按照相關規定,基層司法所調解起來確實有難度的,可以請當事人向當地人民法院提請訴訟,可一旦群眾找到司法所來,她覺得但凡有一絲希望能幫助調解解決的,就沒有將人往外推的理由。
由于工作出色,張文萍任司法所長13年期間,七里墩司法所被推薦為省級規范化司法所,她個人連續兩年被評為優秀公務員、連續13年被評為全區司法行政工作先進個人。
“家務瑣事有人斷、鄰里矛盾有人解、公共事務有人管、弱勢群體有人幫。”張文萍覺得,基層司法工作只要順著這條線去做,就不會有大問題出現。
3、作為母親,面對懂事的女兒,自己有時覺得很內疚,但更多的是欣慰。
張文萍年過五旬,戴一幅框架眼鏡,說話帶笑,一臉和氣。干了這么多年矛盾調解員,要說沒受過一點委屈,那是自欺欺人。
“有些人看見穿制服的人上門,似乎很排斥,有時正值氣頭上時難免會態度生硬甚至惡語中傷,這時如果自己太介意這些,那就啥事都辦不成。”張文萍笑著說。
前來反映問題時,因情緒激動就勢躺她辦公室地上勸不走的;上門調解時被當事人堵在門外不讓進的,她都遇上過,不過這種情形當屬少數。張文萍覺得,她在工作中付出了許多,期間少不了遇到艱辛和挫折,但同時也收獲了許多。
有一次,張文萍在外面辦事時,接到曾經一位當事人的電話,稱有好多感謝的話想給“張姐”當面說說,就是不知從何說起,想過來看看她。由于工作太忙,電話中她婉言謝絕。沒成想,下班回家的路上,一臉倦容的當事人正在過往人群里四下張望。
這名當事人是出嫁的姑娘,以前曾因娘家土地征收補償款和娘家父親之間的產生糾紛,一度痛苦不堪,是張文萍最終幫她解決了問題。
還有一名年齡比張文萍大一點,卻反過來叫她“張姐”的當事人,幾年前丈夫發生意外后,婆媳間因亡者生前4萬余元存款繼承問題發生糾紛,后找司法所前來調解。看著孩子尚小,張文萍依法調解的同時,曾多次背著媳婦給婆婆做思想工作。最終,司法所協助當事人取出銀行存款后,婆婆當著張文萍的面,把自己該繼承的部分全部給了媳婦,作為孩子的撫養費。自那以后,這名當事人隔三差五就給張文萍打電話,稱自己有的是力氣,如果“張姐”有需要,盡管開口,但均被張文萍一一謝絕。
這樣的事還有很多很多,每當自己的工作得到當事人認可時,張文萍覺得此前受的委屈都值了。然而下班回到家后,張文萍就象換了個人似的,面對一天天長大的女兒,難免心生愧疚。
“女兒很貼心,有時看著我工作一天回到家疲憊不堪的樣子,不但不埋怨反而還會來照顧我,作為母親,有時覺得很內疚,但更多的是欣慰。”張文萍說。
作為一名司法調解員,她工作盡心盡力,無愧于心。
(文中除張文萍外,所有當事人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