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創造新偉業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標準化+規模化” 畜牧養殖業提質增效

秦州區融媒體中心12月9日訊(記者 高世飛)今年以來,秦州區始終把畜牧養殖業作為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產業來抓,大力實施品種改良工程,強化疫病防治體系,推進“智能模式+標準化”養殖場建設,全區畜牧養殖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品質不斷優化,產值逐年增加,畜牧養殖業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

天水市金發家禽養殖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蛋雞飼養、飼料加工、蛋品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養殖企業。2013年,公司耗資1000萬元,引進了飼料喂食機、恒溫機、雞糞傳送機等一系列自動化設備,建成了自動化養雞場,開啟“智能模式”飼養蛋雞。目前雞蛋的銷量每天可達3噸,年純利潤200萬元。

“設備方面我們一直在改造,現在已經是標準化蛋雞廠,已經上了規模,一個人隨隨便便管理一萬多只、兩萬只雞,它是由自動撿蛋、自動清糞,溫控都是自動,排污都是自動,對環境污染相對來說降低了不少。”天水市金發家禽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金安國說。
在皂郊鎮的春滿園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內,工人們正在忙著給豬加工飼料,為了提升肉的品質,所有原料都是自己采購、自己配料。合作社負責人王彥明告訴記者,今年下半年因為豬肉市場行情不錯,給他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從7月份漲價以后,我們基本到正常的時間,年產育肥就要到5000多頭了,每一頭的利潤按現在12元錢的成本來算,就要到700多元錢的利潤,基本我們的成本也控制在9元錢左右,很保守的數字,所以今年的行情豬場的還算可觀。”春滿園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彥明說。
今年,天水鎮張家溝的龍望發牛養殖專業合作社不僅購置了青貯取料機等飼料加工設備,還在飼料喂養上下足了功夫,僅僅一年時間,養殖場的肉牛數量就翻了一倍,利潤達到了二十萬元。

“我自己種了四百多畝青貯飼料,還種了五十多畝紫花苜蓿供牛一年的量,用的是預混料,吃了抗病強,也提高肉牛的肉質。下一步想著繼續擴大規模,在設施圈養的有利條件下擴大規模。”天水鎮龍望發牛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閆小軍說。
今年以來,秦州區堅持以農牧民增收為目標,以發展特色農牧業為重點,積極推進畜牧業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39個標準化示范場得到新建和改擴建,進一步加大了良種畜禽擴繁和引進力度,加快了畜牧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全區畜牧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

“全區的生豬飼養量達到了30萬頭以上,牛羊也呈現了一個穩步發展的態勢,蛋雞也接近一百萬只,尤其是今年蛋雞和生豬產業價格一直比較高,使咱們養殖場效益比較好,也是一個豐收年。牛羊在咱們糧改飼的帶動下穩步發展,大閘蟹產業和冷水魚水產也取得了較好的發展態勢。”秦州區畜牧獸醫事務服務中心主任邵小強說。

截至目前,秦州區累計扶持補貼生豬養殖企業及養殖專業合作社68家,建成各類標準化養殖場189個,共爭取項目資金3537萬元,全區畜禽飼養量將達到373.2萬頭(只),漁業養殖面積達375畝,養殖苗種44萬尾,預計魚產量達到252噸,畜牧養殖產業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優質產業。(編輯 陳每陽)

(來源:秦州區融媒體中心 轉載: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