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傾國防 ----天水市委書記張津梁關心支持國防建設紀事
天水市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同時也是一片愛國擁軍的熱土。
近日,有好消息從上海傳來,天水市委書記張津梁被解放軍報社后備力量建設部、中國國防報社、中國民兵雜志社評為“全國國防后備力量戰線十佳新聞人物”。
榮譽見證歷史。近年來,天水市委書記、軍分區黨委第一書記張津梁努力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大力推進國防建設,用實際行動書寫出擁軍尚武新篇章。該市黨管武裝、雙擁共建、國防教育等多項工作跨入全省先進行列,多次被省委、省政府、省軍區評為“國防教育先進單位”,連續兩次被國家民政部、解放軍總政治部命名為“全國雙擁模范城”……
抓好國防教育講求實效“沒有平時的國防教育,就不會有戰時的支前行動。”張津梁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付諸行動中。
3年前,他走馬上任市委書記后,帶領有關人員深入到全市7個縣(區)開展調查研究,制定下發了《關于加強全市國防教育工作的實施意見》,從組織機構、教育體系、保障措施和目標效果等制度方面,加大了新形勢下國防教育力度。
為給各級領導干部作出樣子,凡是有關重大會議,他都要強調國防教育;凡是大型國防教育活動,他都親自參加;凡是國防教育中遇到的問題,他都幫助解決。在張津梁的努力下,市、縣(區)委黨校都開設了國防教育課程,定期輪訓黨政機關干部。目前,國防教育工作被納入全市精神文明建設規劃,做到黨委、政府議事有國防教育議題,人大、政協報告有國防教育內容,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考核有國防教育項目,國防教育真正進入到機關、工廠、農村、社區、學校,走進了千家萬戶。其經驗被總政治部、蘭州軍區和甘肅省轉發。
如今,天水市連續多年出現“參軍熱”、“報考軍校熱”,征兵中兄弟爭相入伍,外出打工經商青年千里返鄉應征等感人場面,已不再是新聞。今年軍校招生,全市報考國防生和軍隊院校人數比去年增加8倍,創歷史新高。“當民兵光榮”也逐漸成為一大批青年人的熱門選擇,在每年的民兵編組中,都有企事業單位專家型、技能型、高學歷的“白領民兵”編入民兵組織。
振興武裝工作爭創先進近幾年,地方機構改革,撤并機構、精簡人員與健全武裝機構、配齊配強專武干部的矛盾十分突出。為此,張津梁多次召集有關部門領導開會,反復學習中央有關政策規定,要求組織、人事、編委等部門把武裝機構的設置納入全市機構改革,做到在鄉鎮機構改革中專武干部不減。尤其在去年撤鄉并鎮過程中,鄉鎮干部大量裁減、分流,但許多優秀專武干部被保留下來。目前,全市113個鄉鎮、10個街道辦事處的基層武裝部全部實現了機構單設、編制專列、部長全部進入同級黨委班子。
張津梁多次在議軍會上表示,關心支持武裝工作關鍵是要動真情、辦實事,我們不能因為地處欠發達地區而降低武裝工作的標準。隨著軍事變革的推進,軍分區民兵武器彈藥庫設施陳舊老化,已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給安全工作帶來了隱患。張津梁聽了軍分區領導的匯報后,與市長趙春一起研究方案,多渠道協調資金80多萬元,一舉在武器庫建成了集電子監控、報警、監測于一體的全天候監控系統,走到了全省前列。
針對當前民兵隊伍出現的“大流量、多流向”特點,張津梁和軍分區領導多次進行調研后,提出了“辦、教、訓、管、用”一體的新思路,堅持動中建立組織,動中加強管理,動中發揮作用,解決民兵人員難集中、活動難開展的問題。
2003年7月,天水市在北道區、秦城區進行服預備役退役軍人應急征召演練,在民兵專業技術保障分隊應急演練中,從網絡動員到實兵、實裝、實彈拉動,全部達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要求,顯示出了良好的應急動員作戰能力,受到上級軍事機關的表揚。
支持軍隊建設善辦難事張津梁主持召開的一次議軍會上,聽說駐軍某部有一段約2.5公里的路,由于年久失修,給戰備訓練帶來不便。會后,他立即帶領交通、城建部門的同志深入現場辦公,拿出修建方案。就在這次議軍會上,市委、市政府為駐軍部隊解決了24個難題,市財政一次性拿出了70多萬元用于駐軍部隊基礎設施建設。
張津梁十分強調新形勢下擁軍工作要全方位、成系列。
為此,他先后組織有關技術專家幫助部隊解決科技練兵方面的技術難題,市雙擁辦將市科技局、天水師范學院和市教育局等17個單位確定為科技擁軍基地,實行了掛牌擁軍;市教委協調6名部隊干部子女到市一中就讀,解除了部隊干部的后顧之憂;市建設銀行投資8萬元為駐軍某部辦公樓安裝了一臺電子顯示屏;市雙擁辦、市婦聯組織30多名機關女干部,協助部隊做孤兒、單親戰士的思想工作。
每到軍隊干部轉業期間,張津梁都要對組織、人事部門的同志講:“轉業干部一定要安置好,這是穩定軍心,鞏固國防大計,也是我們應盡的職責。”去年市綜合執法局需要配一名副局長,競爭的人較多,但在他的推薦下,剛轉業待安置的軍分區原后勤部長順利走上了這個工作崗位。幾年來,該市先后安置轉業干部200多名,全部安排在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57名團職干部全部在黨政機關安排了實職。駐軍某部移防天水后,隨調家屬多,市委、市政府為此專門召開議軍會研究,在半年時間內,使隨調的100多名家屬全部得到對口安置,子女全部入學、入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