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郭奇若
在全市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
(二○○六年四月)

同志們:
這次全市科學技術大會,是市委、市政府適應新形勢需要召開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會議。剛才,趙書記就我市科技創新工作做了重要講話,前瞻性和指導性都很強,張市長后面還要作非常重要的講話,大家一定要認真學習領會,全面貫徹落實。下面,我再講幾點意見。
一、近年來我市科技工作發展情況
近年來,全市科技工作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科教興市試點、技術創新區域試點、制造業信息化工程試點以及科技特派員試點等重大科技工程,突出引進吸收消化基礎上的再創新,不斷加強組織領導,狠抓關鍵性措施落實,全市科技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科技與經濟一體化進程進一步加快,科技貢獻率由“九五”末34.8%提高到現在的42.8%,有力的推動了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1、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十五”期間,全市共取得科研成果 779項,比“九五”時間增長3.1倍,其中國內先進水平以上的458項,有的甚至填補了國內空白。全市獲得科技進步獎383項,有1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有66項科技成果獲得省科技進步獎,其中7項成果獲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有316項科技成果獲市級科技進步獎。在這次全省科技大會上,星火機床有限責任公司的高級工程師李維謙又榮膺甘肅省第五屆科技功臣,這是繼我市的科技專家周祥春教授和廖世安高級工程師分別榮獲甘肅省科技功臣之后,又一名甘肅省科技功臣的獲得者,至此,5名省科技功臣中我市已有3名;省上表彰的9項科技進步一等獎中,我市有2項獲獎,獲獎等次和數量均位于全省前列。同時,隨著自主創新步伐進一步加快,全市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也大幅度增長,已有授權專利461件,其中:3件專利獲甘肅省2005年度十大優秀專利,2戶企業榮獲甘肅省專利工作優秀企業單位,1名專利權人榮獲2005年度甘肅省十大發明家稱號。
2、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全市已有企業技術開發機構51個,從事科技活動的企事業單位83個,高等院校3所。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這是我省近十年內唯一一家被認定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也是甘肅省第三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省級行業工程技術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11家,組建成立了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家。同時還建立了以生產力促進中心為依托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天水生產力促進中心連續兩年在國家科技部效績考核中進入全國前20名。建成了科技企業孵化基地、中小企業三維CAD工業設計中心等服務平臺。全市還有4家單位被國家科技部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級星火科技示范單位。并建成了716個市、縣、鄉三級科技服務組織。
3、高新技術產業有了較快發展。5年來,全市共組織實施國家和省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工程、高新技術產業化升級項目和火炬計劃項目70項,投資達27.6億元,比“九五”時期增長1.8倍。有3戶企業被科技部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 13戶企業被省科技廳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2005年實現高新技術產品銷售收入14.5億元,占全市限額以上工業企業銷售收入的27%以上。全市初步形成了先進裝備制造、光電子、新材料加工等具有區域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技術平臺。
4、科技項目建設取得較好成績。“十五”期間,全市共組織實施國列、省列、市列科技項目591項,其中國列、省列項目202項,4 個項目入選國家“863”計劃,全市共投入科技三項費5087萬元,帶動企業等投入科技項目總經費達10億元,分別比“九五”末增長45.4%和13.6%。全市工業企業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經費投入已占產品銷售收入的1.8%,在一些重點主導行業中,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經費投入占到銷售收入的5.6%。
5、工業科技進步跨上新臺階。通過實施國家區域技術創新試點和制造業信息化工程試點兩大工程,全市有53 家企業被認定為省、市級制造業信息化示范、創建企業,有17 家企業被認定為市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開發市級以上新產品577項,示范、創建企業新產品產值率達到 40% ,企業從產品設計、加工制造技術、工藝等方面實現了仿真模擬、驗證與過程分析,解決了很多傳統加工難以解決的技術難題,從而縮短了生產準備周期,產品設計周期和交貨期也縮短30%—70% ,有效的降低了庫存與生產成本,提高了產品的精度與質量,大幅度提升了企業設計、加工制造技術水平與能力。近年來,開發數字化產品和嵌入式軟件30余項。同時,全市已有120家企業和市屬科研所與全國150所大學科研院所開展了多層次、多形式的院地院企交流與合作。
6、科技服務“三農”的能力明顯增強。5年來,全市新育成農作物新品種(系)50個,引進推廣新品種720個,推廣農業新技術92項,累計示范推廣面積達2098萬畝。同時,通過認真組織實施科技特派員試點工作,全市有 808名科技特派員已深入 101 個鄉鎮的 543 個村點、 59 個龍頭企業和52個示范園區開展工作,并已探索總結出技術資金入股型等七種適合我市特點的科技特派員發展模式。建立特派員示范基點149個,與農戶建立利益共同體68個,實施各類科技項目273個。參加試點農戶年均增加收入在5.3-37%,有25名科技特派員收益達到了10萬元以上,加速了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實現了農民和科技特派員“雙贏”的效果,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7、民營科技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全市目前擁有各類民營科技企業167家,規模以上企業有35家。先后開發新產品336項,有87項獲國家專利,部分產品填補了國際空白替代了進口產品,7 家企業進入全市10 強50 戶企業的行列。2005年完成技工貿總收入6億元,比“九五”末增長1.69倍。
與此同時,軟科學研究取得較好成績,有18項成果獲得省、市科技進步獎和社科成果獎,出版軟科學研究專著6部。五年來,共開展大型科技下鄉活動35次,開展“科技活動周”等大型科普活動30 次,舉辦科技培訓班1200 期。生態環保科技發展良好,公共衛生等社會事業科技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我市兩次被命名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市的科技發展水平和創新能力還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與先進省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突出表現在:科技投入不足,投資結構不合理;部分企業關鍵技術自給率低,技術依賴度偏高;科技基礎條件還比較薄弱,科技設施尚需進一步改善;高層次人才特別是領軍人物、創新團隊匱乏,高新技術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少等。這些問題嚴重制約著我市科技工作的持續健康發展,需在今后的工作中認真研究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