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三農”天地寬
——天水市供銷系統整體盈利的啟示
本報記者李天倫
2004年5月底,天水市供銷系統經濟效益首次整體扭虧增盈,結束了連續14年只虧不盈、累計虧損1.36億元的歷史,實現盈利1萬元。
2005年12月底,天水市供銷系統效益持續走高,全年盈利16.2萬元,上繳稅費總額91.3萬元,其中縣以上企業匯總盈利12.7萬元,基層社盈利3.5萬元。
曾在我國農村風云一時的供銷合作社,近年來普遍陷入舉步維艱、困難重重的境地。然而,天水市卻能實現供銷社的生死大轉折,秘訣何在?
天水市麥積區馬跑泉供銷合作社的翻身,在天水市眾多供銷社中很有代表性。作為曾經全省規模最大的基層社,馬跑泉供銷社1999年就垮了,是一個“扭轉不過來的爛攤子”,也是麥積區頭號上訪大戶。然而,從2002年起,一場改制悄悄地改變了馬跑泉供銷社的命運。供銷社主任杜養科動員了6個人,每人集資5000元起家,開始了二次創業。建商品交易市場、搞產權轉讓、盤活存量資產、置換職工身份……馬跑泉供銷社步步為營,一步一個腳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服務“三農”這個理念在馬跑泉供銷社的翻身仗上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蒜薹是馬跑泉以至麥積區的支柱農業,供銷社就在為農民提供蒜薹服務上動了腦筋。2002年,馬跑泉供銷社和當地農民商量,共建蒜薹生產基地,組建蔬菜專業合作社。他們不僅組織科技培訓,還聘請當地有實力、懂經營、會管理的“蔬菜販運能人”參加專業社的管理。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入社農戶蒜薹種植面積達到3000多畝,由專業社組織外銷75萬公斤,為農民直接創收180多萬元。
為了更好地服務“三農”,馬跑泉供銷社還按照統一管理、統一辦證、統一繳稅、統一標志的原則,統攬經營網點,組建了“綜合服務社”。目前,供銷社在大的行政村、交通要道口發展經營網點13個,吸收農村營銷大戶32人,使經營網點總數增加到了19個,各網點銷售總額達200多萬元。同時,針對全鎮社會化服務體系相對滯后的問題,供銷社急農民所急,想農民所想,于2002年自籌資金20萬元,建起了能容納300名幼兒的幼兒園。經過3年的發展,幼兒園已初具規模,年收入6萬多元。由于設施條件好,師資力量強,管理規范,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如今的馬跑泉供銷社,已經不再是“扭轉不過來的爛攤子”了,不僅實現了盈利,還成為擁有1個基層分社、3個專業合作社、20多個綜合服務網點和商品基地、綜合市場和幼兒園的農村經濟綜合服務中心。該社組建的蔬菜專業合作社,還被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命名為“示范專業合作社”。
馬跑泉供銷社發展的經驗說明,農民的需要就是供銷社的市場,市場中的空白點就是供銷社的商機。天水市供銷系統就是這樣,把新的市場經濟理念與為農服務的傳統宗旨相結合,渡過了求生存的最困難時期,走上了謀發展的新階段。目前,天水市供銷系統正在以合作化、產業化、網絡化為核心,加快實施富民興社工程,已經在參與農業產業化、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現代流通等方面涌現出了各具特色的典型,出現了多年未有的欣欣向榮的發展局面。
有一組數據很能說明天水市供銷系統在廣大農村購銷兩旺的景況:2005年,全市供銷系統農副產品銷售額實現3925萬元,銷售各類化肥34萬噸,突破歷史最高水平,牢牢站穩了市場主渠道地位。同時,供銷社興辦的15個農村市場年交易額達2億多元,創利稅1200多萬元。
為進一步參與農業產業化進程,壯大供銷社自身實力,增強為農服務的后勁,天水市供銷系統還投入大力氣,把經營服務的觸角從農村流通領域向生產領域延伸,圍繞全市支柱產業建設、農業結構調整尋找商機,狠抓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據統計,2005年,天水市供銷系統共安排實施項目32個,其中資產開發、市場建設項目13個,完成投資2820萬元;農業項目13個,爭取政策性扶持資金317萬元;招商引資項目6個,協議引進資金2800萬元。特別是在“萬村千鄉”市場建設中,2005年,天水市供銷系統爭取項目23個,落實補助資金和貸款200多萬元。
讓人欣喜的是,天水市供銷系統通過服務“三農”,農民生活提高了、農村產業搞活了、農資經營拓寬了,農民、供銷社、政府都是大贏家。秦州區娘娘壩供銷社和農民“聯姻”,結為利益共同體,興辦2000畝以上林場1處,吸收農民植樹造林,看林護林,農民從中得到各種勞務費20多萬元。秦州區大門鄉供銷社根據當地盛產葵花籽的優勢,在林場附近承租鄉上公地27畝,種植優質葵花新品種,每年為農民提供優質良種7000多公斤,有力地促進了當地農民種植葵花的積極性。現在,大門鄉優質葵花已發展到5000畝,每年為農民增收15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