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伏羲文化產業園帶動天水經濟發展
——訪陜西省歷史博物館研究員楊東晨

本報記者 吳凱飛
“今年6月,太昊伏羲祭典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將進一步擴大伏羲的影響,讓全世界華人知道中華民族同根同源同祖,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親和力、凝聚力。此外,天水伏羲廟、卦臺山等地還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與此相關的一些重要文化形式可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進一步擴大宣傳范圍,吸引更多的海內外人士關注和投資。”作為伏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楊東晨的想法更有前瞻性。
楊東晨說,伏羲文化近20年的研究成果頗豐,學術界專家學者大都認同伏羲是這個氏族或部落首領的存在,他是富有創造精神的人,是當時人類文明的集大成者,不是神話或時代符號。他創造的八卦,成為中華易理和哲學的起源和基礎,以八卦定陰陽、別時令,是節氣農耕的開端,開傳統農業的先河;別婚配、定禮儀,是傳統優生學的鼻祖等等。伏羲的發明創造,代表著中華文明的起源。
多年來,楊東晨研究伏羲文化、考證伏羲生平,出版有《帝王世紀》、《遁甲開山圖》、《綱鑒易知錄》等著作,以大地灣遺址,佐證伏羲氏在七八千年前創造了中華文明;以伏羲廟、卦臺山為實例,考證了歷代官民祭祀祖先的傳統;伏羲與炎帝一脈相承,同炎帝文化遺跡遍布全國,證實伏羲文化的輻射。
如何讓伏羲文化產業園帶動天水經濟的發展,是楊東晨始終在思考的問題。他說,“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的建立將伏羲文化的研究和開發利用推向了新階段,但與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品位要求相比,研究利用的步伐還是不夠快。目前,天水伏羲城的建設已初具規模,在此基礎上,借伏羲文化打造天水旅游大市大品牌的條件和時機已經成熟,應營建“天水伏羲文化產業園”,開辟各種文化園,開發旅游項目、產品、文藝節目等,使其真正成為海內外華人的伏羲文化大觀園。同時,還可以借鑒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西安曲江新區的做法,提出明確的發展思路,整合旅游資源、創新體制,以文化項目為載體,以旅游、影視、娛樂等文化產業為突破口,進行一系列的文化產業投資和品牌推廣活動,只有以大手筆、大氣魄創大品牌,才能使伏羲歷史文化資源變為促進天水繁榮昌盛的厚重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