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李天倫 山還是那座山 梁還是那道梁?筛使瓤h新興鎮孫家坪村人的生活卻變了樣。自從科技特派員李福來進了村牞就給這個村帶來了從前見都沒有見過的蓖麻養蠶。在李福來的指導下牞孫家坪村大面積種植了蓖麻牞每戶養蠶2萬條牞月增收387元牞孫家坪人心里樂開了花。
李福來畢業于甘肅農業大學牞是甘谷縣農技站站長。自從2005年被聘為甘谷縣首批科技特派員以后牞就與蓖麻養蠶結下了不解之緣牞也給新興鎮農民帶來了致富的“金鑰匙”。和李福來一樣牞在天水市101個鄉鎮牞活躍著808名科技特派員。他們面孔黝黑牞穿著樸素牞看上去和農民沒兩樣牞但又文質彬彬牞談吐不俗。如今牞他們與農民結成了“利益共同體”牞創造出許多生產奇跡。
52歲的馮暢是張家川縣農業技術推廣站副站長牞主要從事該縣馬鈴薯良種繁育和推廣工作?萍继嘏蓡T的身份牞讓他的用武之地更加寬廣。張家川縣常年氣溫較低牞暴雨、冰雹頻發牞糧食產量極不穩定。2005年牞馮暢來到馬鹿鄉長寧村的時候牞又恰逢罕見的特大自然災害牞群眾吃飯都成問題。看到這些牞馮暢很著急。沒有資金牞就自己想辦法湊牞幫助農民引進了國外優質加工型馬鈴薯良種。馬鈴薯能耐低溫、抗災能力強牞農民的糧食問題迎刃而解。同時牞馮暢與一些馬鈴薯種植大村建立供種和技術服務關系牞積極開展試驗示范牞和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2005年牞馮暢投資2萬多元牞當年服務回收資金6600多元牞取得了“雙贏”的效果。
“雙贏”的現象牞普遍出現在天水市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中。據統計牞天水市808名科技特派員中牞共有158名科技特派員與農戶和基層組織建立了經濟利益共同體牞科技特派員個人投資942萬元牞年從中獲利882.3萬元。科技特派員以資金入股、技術參股、租賃經營、獨資創辦、技術承包等多種形式與農民群眾和專業大戶、龍頭企業結成經濟利益共同體牞實行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牞形成了科技創業的長效機制。
經濟利益共同體的建立牞使廣大農民接受新技術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牞為農業新技術的推廣、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牞也給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提供了用武之地。統計顯示牞2005年牞活躍在天水農村的科技特派員共幫助農民引進新品種441個牞推廣新技術新產品369項牞示范面積270多萬畝牞實現利潤2.19億元。同時牞科技特派員共實施科技開發項目273個牞項目總投資1.25億元牞為天水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如今牞在天水牞科技特派員是一個令人羨慕、尊敬的稱呼。當一名科技特派員牞成為許多科技人員的愿望。省內外一些農業科技專家紛紛加入科技特派員行列牞實現了天水市科技特派員選聘的“高位嫁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