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摹前,工作人員在對佛像進行測量。
在不少洞窟前,游客只能透過鐵絲窗觀看雕像。
位于甘肅省天水市的麥積山石窟是我國第四大石窟,記者日前獲悉,該石窟的部分壁畫、雕塑,將被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臨摹、復制后“搬”下山。
麥積山石窟開鑿于公元402年,因其遠觀似農家麥垛而得名,目前保存有洞窟216個、造像7800多尊、壁畫1000多平方米。據介紹,多年來,游人在洞窟內的呼吸、走動都影響到了文物的原生狀態。記者在現場看到,壁畫和佛像都開鑿在懸崖絕壁上,不少洞窟都采用裝有鐵絲網的木質門窗進行封閉保護,游客只能隱約看見正面,窟內左、右龕的藝術精品都無法看到。 將來,臨摹好的壁畫、雕塑會陳列在山下的瑞應寺內,供游客近距離欣賞或赴世界各地展覽。原石窟將被關閉,不再接受游客參觀。
工作人員介紹說,整個臨摹工程將耗時六七年。
人民網天水8月17日電 藏在“深閨”、門票價格為600元的麥積山127號特窟及其他多個石窟的壁畫、雕塑,將被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臨摹、復制下山。這項重大工程將耗時六七年,旨在更好地保護石窟,方便游人參觀。
麥積山石窟是中國第四大石窟,開鑿于公元402年,是中國四大石窟中唯一開鑿在山崖絕壁上的石窟。麥積山石窟位于甘肅省天水市東南30公里的秦嶺山脈中,因其山形奇特,遠觀似農家麥垛而得名,也有“東方雕塑陳列館”之稱。目前保護存有洞窟216個,造像7800多尊,壁畫1000多平方米,融合了中國傳統雕塑和古代西域造像之風格,有著獨一無二的藝術價值。
麥積山部分石窟為何要臨摹下山?據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工作人員楊曉東介紹,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石窟。文物保護和旅游開發有著天然的矛盾,人在洞窟內的呼吸、走動都影響文物的原生狀態。將部分石窟臨摹下山后,原石窟將被關閉,不再接受游客參觀。如開鑿于北魏的127窟壁畫居麥積山石窟之首,所繪維摩詰經變技法圓熟,被認為是后世維摩詰大型經變畫的濫觴。窟中還有我國現存最大、最早、最為完整的西方凈土變壁畫。這次臨摹完畢后,將對外關閉。
記者在麥積山石窟看到,高達100多米的棧道像層層樓梯一樣高聳入云。由于壁畫和佛教造像都開鑿在懸崖絕壁上,欣賞洞窟藝術必須攀登這些棧道。一些心臟疾病患者、恐高癥患者、體力弱者難以上去。此外,麥積山石窟不少擁有精美佛教造像和壁畫的洞窟采用裝有鐵絲網的木質門窗進行封閉保護,游客只能隱約看見正面的壁畫或雕塑,窟內左、右龕的藝術精品無法看到。臨摹石窟壁畫、雕塑,將讓游客們更好地欣賞到這些藝術作品。
“臨摹石窟是一項漫長的工程,必須有面壁十年的精神,我們從2002年就開始工作了,預計3年后臨摹完畢。”楊曉東告訴記者,壁畫臨摹過程中難度最大的不是繪畫,而是解讀。由于石窟年代久遠,加之天水市空氣濕潤,部分壁畫、雕塑受損較重, 看不清原貌,需要花大量時間研究、解讀,做到胸有成竹,不丟失信息。這次臨摹的主要是壁畫,包括2號、4號、5號、127號、133號、135號石窟;雕塑只臨摹開鑿于北周的62號窟、開鑿于北魏的123號窟。臨摹好的壁畫、雕塑將陳列在山下的瑞應寺內。其中,127號窟被臨摹好后,將再花3年時間整體復制成可拆開、組合的新窟,供游客近距離欣賞或赴世界各地展覽。(曾華鋒 王玉劍 趙成丹)
|